索 引 号 H001/2023-67334 成文日期 2023-01-28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号 萧政办发〔2023〕7号 有效性 有效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杭州市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2-21 08: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政府办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28日

杭州市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推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按照中国科协试点要求,结合萧山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科普能力建设,推动公共场馆增加科普元素,增强科普功能,构建主体多元、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公共场馆科普化服务体系,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新途径,为萧山实现“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营造更优创新环境。

(二)目标要求

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全区公共场馆(含“一堂两中心”,下同)增强科普展教功能,大力加强全区科普教育阵地建设,显著提升我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实现全区公共场馆社会效益更大化,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到2023年6月底,首批6家试点场馆均创建成为区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两个试点镇街的“一堂两中心”实现科普全覆盖。到2023年12月底,第二批试点场馆均创建成为区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全区“一堂两中心”实现科普覆盖率100%。全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24年,全区各类公共场馆基本实现科普化,建立常态化科普宣教机制,科普专业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形成公共场馆科普化标准体系。公共场馆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新的有效路径,争取成为全国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浙江经验”的“萧山样板”。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价值引领,挖掘科普化教育内容

1.融入科学和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普化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融入各类公共场馆、“一堂两中心”等的导览内容、展品陈设以及科普活动当中。

2.普及科学技术原理。试点场馆充分挖掘场馆自身展陈主题、展陈设施、展陈内容等背后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的形式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

3.开发科普研学课程。加强馆校合作,开发基于场馆性质、功能的科普研学课程,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公共场馆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

(二)实施三化联动,构建科普化标准体系

1.场馆基地化。按照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创建的要求,鼓励支持各试点场馆开展省市区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创建。试点场馆要做到常年对公众开放,并向社会公布开放时间。

2.服务项目化。建立全区科普服务项目化推动机制,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场馆科普项目开发,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满足公众科普需求。

3.活动品牌化。针对社会热点,紧贴公众需求,根据场馆特色,结合各种节日和纪念日载体,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品牌科普活动,如科普相关专题临展、科技(科普)大咖讲座(报告)、专题科技实践活动等,形成“一馆一品一特色”。

(三)推动数字赋能,提升科普化服务能级

1.用动漫IP赋能科普。将“科普萧山”代言人阿优作为公共场馆科普化代言人,通过动漫IP引流,设计研发相关衍生产品及周边,讲好公共场馆科普化的“萧山故事”。

2.用高科技赋能科普。利用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丰富在线公共科普文化服务产品。鼓励各类公共场馆、镇街“一堂两中心”实施智能化提升,丰富科普公共服务应用场景。

3.用大数据赋能科普。借助“红领通”“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群团助力‘双减’”等平台,设计公共场馆科普服务的相关模块,使公共场馆科普化为市民提供更及时更便捷的科普服务。

(四)坚持共建共享,探索科普化联动机制

1.建立联席工作机制。深化部门联动,创新运行机制,整合部门和各类社会资源,促进科普公共服务与文化、教育、普法、旅游、体育等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以例会形式推进工作进度,解决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2.拓展共建共享机制。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载体,通过科技志愿服务等方式,将科普讲师团、科普电影、科普项目、科普e站建设等资源进一步整合下沉,推动科普元素进入各类公共场馆、“一堂两中心”,常态化开展精准性、多样化的科普活动,打通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

3.建立宣传联盟机制。通过萧山日报、萧山融媒体中心、少年学报等媒体力量,建立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宣传联盟,打造全媒体科普宣传矩阵,实现科普信息互动、互通、互推、互鉴。

(五)加强精神筑基,建设专业化科普队伍

1.推进科技工作者社区建设专项行动。组建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伍,特别是镇街、村社要组建一支由教师、医护、农艺师以及文化宣传员、体育指导员、气象科普员、农技指导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推广科技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倡导科技工作者就近为本地、本村(社)的群众提供科普服务。

2.壮大“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鼓励公众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传播、推广“科普中国”优质信息,以多种方式和载体推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切实推进“科普中国”科学、权威、精准的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科普员,科普宣传为人人”的浓厚氛围。

3.提升科普专业队伍素质。实施科学家精神筑基工程,组织镇街科协秘书长、村社科普员、科技志愿者等科普工作队伍开展大轮训活动。以会代训、以赛促训,组织开展试点单位和场馆开展科普讲解大赛。

三、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22年9月-10月):调查摸底,积极申报。由萧山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全科组办)牵头,对我区公共场馆底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选取首批6家具备条件、积极性强的公共场馆作为试点单位,形成试点方案,向中国科协进行申报试点。

2.第二阶段(2022年11月-2023年1月):申报成功,完善方案。10月28日中国科协复函同意后,通过走访调研、学习座谈等方式,积极完善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3.第三阶段(2023年2月-6月):先行先试,初显成效。试点场馆通过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项目、研发科普课程等方式,到2023年6月底,6家试点公共场馆均实现科普化,试点镇街“一堂两中心”实现科普全覆盖。

4.第四阶段(2023年7月-12月):召开现场会,全面推进。通过典型培育、统筹推进、宣传协同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程。到2023年12月底,第二批试点场馆实现科普化,全区“一堂两中心”实现科普覆盖率100%。

5.第五阶段(2024年1月-12月):建章立制,形成体系。到2024年,全区各类公共场馆基本实现科普化,建立常态化科普宣教机制,科普专业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形成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化标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组织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试点单位要把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或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二)强化经费保障。把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项目经费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创新科普服务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助等政策措施,支持科技(科普)类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科普服务。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公共场馆科普化服务建设。

(三)强化评估机制。通过省数字化改革应用“群团助力‘双减’”“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行动项目平台、“科普中国”信息员注册平台等,建立公共场馆科普化后受益人群的晾晒机制。

附件: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名单

附件

萧山区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名单

一、公共场馆(6家)

1.萧山图书馆

2.萧山博物馆

3.萧山智慧城市馆

4.机器人博展中心

5.中国数字音乐基地

6.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

二、试点镇街(2个)

1.临浦镇

2.南阳街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