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中心、吹灌一体、包装中心……在“宏胜超链智造”杭州基地,新鲜纯茶饮品“一茶”完成了生产调试,从原料到配料到制瓶吹灌,再到包装到仓储到运输的全流程,实现了每台设备的互联互通。
解决生产制造中信息闭塞的痛点,食品饮料生产的智造新模式在宏胜铺展开,“这意味着更优、更快、更强的食饮工业力量,同样也会让我们喝的饮料,更天然新鲜。”宏胜饮料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捕捉市场需求 增强科研力量
2016年,宏胜自有的饮品品牌KELLYONE成立。在推出国内首款个性化定制饮料产品后,KELLYONE不断推陈出新,相继推出纯茶饮品“一茶”、0糖0能量苏打气泡水、果汁茶/果味茶等系列产品,并不断对这些系列进行升级。以茶饮为例,KELLYONE专攻无糖茶饮料,2018年推出铝罐装一茶,历时三年,以原料与技术双重革新为基础,于2022年推出PET装一茶,售价仅为原铝罐版的一半。
其间,一茶的研发团队收集、审评、筛选和拼配了近百种风味各异的茶叶原料。在技术上,一茶坚持百分百茶叶萃取一泡茶汤,保证原茶本香本味。经过高速离心工艺,茶汤通透无杂质,小分子过滤技术,口感滑顺不苦涩。
一茶是宏胜捕捉市场需求、发挥技术优势的缩影。人才,则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主要围绕探索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手段,对不同茶叶及其茶产品中的呈味物质开展研究。”在2022年宏胜饮料集团举行的浙江大学企业博士后课题开题评审报告会上,戴卓舜博士作了茶类饮料研究开题报告。
2017年,宏胜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设立,2019年正式授牌成立。此后三年,宏胜饮料集团与知名高校、研究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工作站入驻博士后,黄娟面对饮料开发中大多数脂溶性营养元素在水中溶解度低等问题,探索了营养元素从多重乳液—水凝胶球体系中溶出的机制,该研究课题已获得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的支持。
据了解,研发中心实验室配有先进的研究开发仪器设备、产品中试设备及检验测试设备和信息化设施等300余台(套),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下来,宏胜集团将重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培养一批食品制造行业前沿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努力成为涵养萧山区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
超链智造 在全产业链构建数字生态
2021年11月,“宏胜超链智造”杭州基地在萧动工建设,正逐步转为“完成时态”。据悉,该项目投入了约3.57亿元,项目建筑总面积24332平方米,采用世界先进的一代log6无菌冷灌线,以数字化手段打通制造业链路,实现人—物—场互联互通,驱动从市场、研发、供应、制造、物流、服务的循环创新。
如何做到?该基地引进国际前沿饮料制造装备和技术,建设全自动化无菌生产线,整线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通过智能柔性化生产,打破以往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模式,以模块化分布式功能制造单元,建设兼具批量制造与个性化定制的柔性先进制造系统,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快速响应,以更高质量服务日益丰富多元的消费需求。
杭州宏诚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是宏胜饮料集团全资子公司,也是该项目的建设主体。前不久,获评了2022年省级第二批智能工厂名单、杭州市未来工厂等荣誉。成效如何?以应用场景为例,已将食品饮料研发、制造、销售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实现内部高效精细管理、优化外部供应链的协同,大幅度提高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降低运营成本。
之后,宏胜将持续建设完善集团数字智慧运营平台,推进数字空间与制造空间的有机融合,实现数字化设计、敏捷化供应、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推动饮料生产制造变革,实现产品研发、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的全局协同。
记者手记
从2003年一条饮料灌装线起步,在全产业链的战略引领下,逐步发展为在全国有20个基地、40多家子公司、100多条生产线的综合饮料集团,20年间,宏胜饮料集团实现了长效、稳健的发展。
从董事长宗馥莉在2023宏胜新春寄语中,可以看到在梦想和创新的驱动下,宏胜的成功之道:
“以‘引领中国食品行业共同发展进步’为使命,不满足于跟随,所以,我们才会开启自有新锐品牌一茶,才会去啃数实结合的硬骨头,所有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铸就了公司快速发展的阶石。”
以数实结合为例,从宏观角度来看,近些年来,食饮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数字化转型是主要趋势。为把“全产业链”做得更完整,宏胜迈向智能制造的步伐不只生产端,同时将品牌营销、物流仓储等链路也纳入其中,持续完善智能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升着企业生命力与价值创造力。
紧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在新发展格局下,站在新的数智起跑线上,宏胜同样不满足于跟随,将立足产业科研、超链制造、数字营销特色发力点,与时代共振,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周珂 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