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 菜市场亦然

发布日期:2023-12-20 09:3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11月底,一则《开业时爆火!现在疑似“半关闭”?萧山这地方你来过吗?》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了大家对农贸市场(菜市场)生存现状及未来走向的思考。

曾经,菜市场是每一座城市里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人们一日三餐离不了的地方,在你来我往的砍价声中,大家交流了感情,认识了朋友,达成了交易,各自满意而归。而如今,随着社区蔬菜店、生鲜超市、网购平台的兴起,传统的菜市场不再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买菜这件事也变得更加安静,更加私人化。

以江寺桥农贸市场为例,1994年建成,到如今近乎关闭,从兴到衰不过30年时光。而细观萧山老城区的一些曾经生意兴隆的农贸市场,日常客流也在减少。

观菜市场的变迁,令人想到一句闽南语:“人生海海”。意思是人生像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是会起起落落,总是有很多不定因素。

“人生海海”的唏嘘之感,何尝不能用之菜市场呢?正如时代的大浪惊涛拍岸,总有一些事物会涌动到浪的最高点,也有一些事物会被拍在沙滩上……

那么,在更远的将来,菜市场该何去何从?它们会从城市里消失吗?答案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从众人对待买菜这件事的态度和行为分析学角度看,或许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

现状

小规模菜市场人气下滑

菜摊主直呼“赚不到钱”

上周一个晴朗的上午,记者专程跑去江寺桥农贸市场一探究竟。

江寺桥农贸市场对于记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因为以前的萧山日报就在这个菜市场附近。地标是人民路上的一株大樟树,往北转到江寺路,很快便到了农贸市场门口。

抬头一看,“江寺桥农贸市场”几个大字已经拆除,里面光线昏暗,也没什么人进去买菜,之前20多个摊拉一字排开的记忆不复存在。

往里走,发现市场的面积已经缩小了大半。近门口处还留着三个摊位,南侧是两个蔬菜摊,北侧是一个猪肉摊。王大姐今年60岁,在这里卖菜已经30年了,亲眼见证了市场从兴到衰的整个过程。

“1994年刚开业时,西门农贸市场和东门农贸市场都还没建起来,当时老城区的居民买菜,主要来江寺菜场,一到早上和傍晚,菜场里人声鼎沸,我们的生意很红火。”

在王大姐的记忆中,4年后西门农贸市场开业,吸走了一拨顾客,又过了3年,东门农贸市场正式营业,也分流了一些客人。西门和东门的规模更大,菜的品种更多,价格也更实惠,之后江寺桥农贸市场的生意就慢慢差了。

去年,江寺桥农贸市场经装修后重新开业,刚开始火了一阵,但好景不长。随着人流的减少,商户的生意每况愈下,到今年,很多商户就直接退出不做了。留下来的3个摊位中,王大姐继续干也就是当打发时间,“我这么大年纪了,就这么干着呗,还能去哪儿。”另外一位摆菜摊的是宁围人沈师傅,他承包了5亩地,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菜,有一波忠实的老顾客。“现在的摊位费涨到上万元了,以前只要3000多元,大家没有钱赚,自然就撤走了。”沈师傅坦言道。

像江寺桥农贸市场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如今,在城区的一些小规模菜市场,如高桥、崇化、泰和等,顾客主要来自周边的几个社区,现在的人气均都大不如前。

将时间拉回到20年前,在傍晚5点左右走进崇化农贸市场,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买菜的人流,一点也不夸大。当时,市场里除了卖牛肉、羊肉等熟食摊外,还有几个摊位可以现场炒菜,像辣椒菜、咸白菜炒笋片、鱼香肉丝、糖醋排骨、鲫鱼豆腐等,尤其受大家的欢迎。下班后路过菜场,炒上两个热菜带回家,成为不少上班族的首选。炒菜的味道非常好,价格也实惠,当时的烟火气至今让人怀念。

就在前几天的上午,记者再次走进崇化农贸市场,里面的布局早已优化,环境舒适,但就是人气不高,偌大的空间显得冷冷清清。卖水产品的摊主是一位60岁左右的大伯,他正百无聊赖地刷手机。这时,一位大姐过来问带鱼的价格。摊主立即热情地介绍起来:“这带鱼非常新鲜,个头也大,35元一斤,你随意挑。”大姐最终没有下单。摊主叹了口气:“现在生意难做,来买菜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

剖析

电商平台和社区菜店吸走人流  “懒人经济”势头猛

在走访几个农贸市场的过程中,摊主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人流减少,生意越来越难做。仔细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受电商平台的冲击。在互联网入局生鲜电商的当下,菜市场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根据欧睿咨询的数据,从2009年到2020年,在各个生鲜销售渠道中,传统菜市场的占比从75.3%下降到64.9%,而电商占比从0.3%猛增到6.9%。从2020年至2023年,这一数据的对比更加明显。

近年来,叮咚买菜、美团、盒马、山姆会员商店等电商平台层出不穷,连早先的淘宝、拼多多也都开辟了生鲜区,无论上哪一个平台,只要点点手机,新鲜的菜品便会尽快送到顾客手上,非常方便。电商平台的出现,颠覆了以往去传统的农贸市场买菜的模式,尤其吸引一些年轻的上班族,既可以节省逛菜市场的时间,还省却了讨价还价的麻烦。

小鲁是一位80后妈妈,也是网购爱好者。自从叮咚买菜平台上线后,她再也没有逛过菜市场,小到一把葱,大到各种家禽肉类,统统在手机上解决。在她看来,电商平台上的东西或许比菜市场贵些,但胜在方便,而且明码标价,不用担心缺斤少两,若是质量出问题,还可以申请退货。“平时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在手机上买菜,省心省力。”小鲁直言。

受社区菜店(超市)的冲击也是原因之一。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如今的社区菜店或生鲜超市遍地开花。这些店的面积都不大,很多是夫妻店,里面菜、肉、鱼、蛋都有,基本能满足普通人家的一日三餐。稍大一点的超市,以人民路上的圣大农产品蔬菜超市为例,里面设有蔬菜、猪肉、水产、蛋、豆制品五个摊位,附近的居民平时都会来这里买菜。在圣大边上,还有好几家水产店和蔬菜店,平时也是人流不断。不少顾客表示,这里的菜一样很新鲜,价格还比崇化农贸市场的便宜。

在江寺桥农贸市场摆肉摊的吴大伯也表示:“旁边有很多小店卖菜,卖得比我们便宜几毛,顾客们都很精明,不来我们这儿买了。”吴大伯说他这里要交摊位费,成本低不下去,在价格上就很难和周边的那些小店去竞争。

潘水路最繁华的一段约有600多米长,两边商铺林立,其中蔬菜店(超市)就有四五家,面积三四十平方米。每天早晚,前来买菜的居民络绎不绝。有些店到了晚上7点后还会打折,深受顾客欢迎。居民叶女士经常光顾这些蔬菜店,她觉得走几步到楼下就可以买菜,实在是方便,再说鱼肉蛋菜都很齐全,价格也不高,没必要再跑远路去一趟农贸市场。“当然,如果家里要请客或者办酒席之类,还是会去西门、南门等大型农贸市场,挑选的余地更大。”

另外,菜价偏高、顾客辐射面小、受周边大型农贸市场影响等多种因素,也是导致一些小规模菜市场客流减少的原因。

出路

从菜市场到城市市集  打造综合性生活空间或许是出路

对于一些地处城市中心的小规模菜市场,在电商平台和社区菜店的包围下,其优势逐渐减弱,突围转型或者彻底消失将成为必然之路。

据欧睿咨询的相关统计,早在2005年到2009年,北京三环路内五个摊位及以上规模的菜市场有43个消失,这其中3个被成功升级为超市,23个因城市开发被拆除,其余转为其他城市功能。

类似的情况不只出现在北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菜市场消失的速度只会加快。

不想消失,那就只能改变。

在走访中,有不少居民表示,菜市场转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升“颜值”,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走进市场;通过科技赋能,用大数据为菜市场升级提供支撑;结合社区群体需求,增添更多便民服务功能。

前几年,为推进菜篮子工程,我区启动放心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通过全面改造农贸市场基础、率先开展水产品快速定性检测、用商业责任险为“食品安全放心”加码、推广“智慧化”农贸市场建设等举措,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经提升改造,各农贸市场的布局更合理规范,内部环境干净整洁,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增设智慧电子秤、商户屏、触控一体查询机、智能大数据屏、体温监测仪等智慧设施。市民一进入市场,便可以从入口处设置的大屏上了解商品价格、检测结果、不合格产品排行等信息,便于有选择地进行消费。

无论是环境提升还是数字赋能,在崇化、高桥等小规模菜市场也均已得到了实现。如今,这些菜市场也开始从增加服务功能上想办法。以崇化农贸市场为例,对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东面区块是菜摊,占三分之二面积,西面区块成了服务一条街,开出了理发、早餐、百货、蛋糕等便民店铺。顾客在买菜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别的服务。

在江寺桥农贸市场,除了入口处留出3个菜摊位,里面改成了封闭空间,开出了10余家外卖店。另外,有菜市场除了售卖生鲜菜品,还提供干洗、缝补、家电维修等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服务。不仅如此,有的还设置了深加工区,不擅于下厨的年轻人买完菜后可以直接来这里享受“现烧现吃”的服务。这一切都只为提升菜市场的便利度,从而赢得周边居民的青睐,将顾客留住。

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菜市场的转型有了更多高级的玩法。在上海普陀区的高陵路上,藏着一个网红菜打卡点,一个很不一样的菜市场。这是一个很老上海味道的集市:石库门里弄、老式广告牌、怀旧电话亭、旗袍橱窗、缝纫机等老物件、老字号小吃馆……走进菜市场的一瞬间,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年代。除了高颜值的布景和一应俱全的商品,捕获人心的秘密还有二楼的公共客厅,拥有社区食堂、共享健身房、理发室、洗衣房、百姓大舞台、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成长中心、党群共享空间等。这个3.0版本的菜市场,被打造为一个小而美的、社区型的小综合体,也被称赞为“上海值得待上半天的地方”,吸引了5公里以外的居民赶来逛街、聚会。

还有前几年在北京开业的Hello Mart城市市集,包含了菜市场的功能,但又不单单是菜市场,打造成为果蔬生鲜+立食餐饮+儿童业态+文创业态等的综合性生活空间。它将商业与艺术进行融合,让菜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手记

很多人的心里会问:菜市场会不会被淘汰?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谁能想到有一天手机点点就能下单,买菜也不用上菜市场了?

在过去的生活中,菜市场不只是人们买菜的地方,更是大家见面聊天的社交场所。它是属于一座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城市的本土文化。

而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网络生鲜业的发展,传统菜市场的社交属性正在减弱。对于很多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去菜市场费时费力,还要与人讨价还价,不如选择在电商平台下单。而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消费者来说,走几步就能在楼下的菜店(超市)里买到新鲜的菜品,也不失为一件轻松的事,况且这些小店里的菜往往要比菜市场里卖得便宜。

在记者看来,每样事物的出现,都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菜市场也一样。以江寺桥农贸市场为例,在西门、东门农贸市场起来之前,它承担着老城区居民买菜、社交的功能。而随着周边大农贸市场的相继营业及社区菜店、生鲜超市的兴起,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退出人们的生活,也不必觉得可惜。(朱林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