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激活力 开放高地争一流】制度创新案例⑧ | “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为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率先“探路”
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萧山区块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已形成20项具有萧山辨识度和重要推广意义的试点经验!今天介绍第八个制度创新案例——“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为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率先“探路”。
经验背景
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中的新业态,也是自贸试验区开放程度的重要特征,代表了区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配置全球市场资源的能力。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境外承包工程第三国采购货物等。
为解决企业在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自贸萧山管理办联合人行萧山支行从金融赋能自贸建设出发,为企业真实、合法的业务提供跨境资金结算便利。
主要做法
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中,货物不实际进出我国一线关境或不纳入我国海关统计,跨境资金结算的基础更难把控。为适应国际贸易新趋势,业务办理和监管的抓手从规则转向原则,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
(一)推动审核单证种类更加灵活
鉴于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的单证具有多样化、不固定等特点,允许银行通过回溯企业历史交易、持续开展客户尽调等方式,了解和评估企业合规能力及信用水平,根据自身对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分类,在办理业务时突破相关文件规定的单证种类。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协议)、发票、进出口报关单、运输单据等。
(二)推动尽职审核方式更加灵活
银行以尽职调查为基础、以合理性评估为重点,为企业真实、合法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提供跨境资金结算便利。如建立健全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内控管理制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降低对交易单证的依赖,深入了解客户、了解业务,量身定制审核方案,确认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逻辑性。
(三)推动风险防控手段更加灵活
一方面,银行严格落实客户准入、单证审核等事前审查,全流程实施事中跟踪监测,履行异常交易与可疑情况事后报告制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企业及经办银行实施主体监测统计、重点核查。
取得成效
(一)业务顺利落地
2020年,在人行萧山支行和业务经办银行的支持下,萧山区块企业在2020年顺利办理全球采购模式下收付汇5000余万美元。该创新举措也成功在区内进行复制推广,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22年萧山区共办理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资金结算7.61亿美元,业务量同比增长16.55%。
(二)风险控制有效
银行在为企业办理资金结算的过程中,从业务准入前审查、单笔业务审查、业务后监测等三方面提出了加强真实性审核的操作机制,如要求提供越南公司的出口报关单等第三方佐证资料,对非先收后支的业务要求补充合理性解释等。同时,人行萧山支行加强对企业收付汇的监测,减少违规套利风险。目前,未出现异常情况。
(三)提供良好借鉴
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中的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等3种模式已在自贸试验区萧山区块内二十余家企业落地。其中,在全省率先完成首笔新型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为企业办理转口贸易项下付汇业务650万美元,入围省自贸第五批十大标志性成果。
今年3月,由杭州市报送,萧山区块打造的“推进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创新发展”模式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编撰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