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如期而至,相比之前的“非理性囤货”,“理性剁手”基本成女性购物群的主流想法。
单数不少,总花费“很节制”
从2009年到2023年,经历15年发展的“双11”购物节,让习惯了线上购物的民众越来越趋于“理性剁手”消费。10月31日到11月3日,是“双11”预热的第一波,已有不少萧山购物者收到第一波快递。
陈女士的淘宝上显示,有60多单,但总花费并不高,共花了5000多元。“最贵的一单是2000多元的扫地机。”除了扫地机,陈女士下单的还有书架、衣服、家居用品等。
施女士觉得这次“双11”前夕下单“实在太节制了”,因为前几年每次都要花上万元,最贵一次花了3万元。这几年越来越理性了,特别是今年,只下了23单,共花了4500元。
满减活动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刚工作3年的俞小姐参加了淘宝的满3500元减280元活动,因为要购置新家用品,就趁“双11”下了60多单,包括下水道密封胶泥、电吹风、床头柜等,总花费差不多3800多元。这几天,俞小姐几乎隔半个小时就有快递到货的电话,对一时冲动买的货品,拆了觉得不满意,又忙着退货。
刚上班的小叶狠心下单了两瓶科颜氏的金盏花爽肤水,优惠后1000多元,加上其他衣服总共花了2000元左右。
这几天,各家小区的快递驿站都堆得满满当当,很多来拿快递的人都用小推车拉货,路过的小区住户都彼此心照不宣地笑笑。在泰和花园,为了陈列暴增的快递件,还专门搭建了临时快递货架。
不跟风一族“对此节有些无感”
“双11”的底层逻辑就是低价,但这一招对一些理性购物者来说已经有些无感了。
目前,各类平台的购物推销日常化,比如淘宝平时也有很多满200元减20元活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直播号的“超低价放送”,加上双十一推广方式已被消费者摸透,一部分消费者不再把购物需求积累到“双11”释放,而是更重视“当下的需求”满足。
再加上经济下行的大环境,消费者揣着并不丰厚的荷包,开始讲求“挤牙膏式”购物。
95后青年小林姑娘购物一直很理性,以前买的最多一次是5000多元。“这几年没那个冲动的感觉了,只下单了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和几件护肤品,总共花了3000多元。”
30岁的韩小姐也实现了“消费降级”:“今年克制住了冲动,只买了一个丝塔芙大白罐,而且是给老公和爸爸用的,分量足且便宜。”
50岁的老范,以前也曾经凑过“双11”的热闹,每次都要买5000多元的进口鞋子、衣服。这三四年里根本就“遗忘”了“双11”这件事,今年就买了一个90多元的打火机。
跟老范一样,不到45岁的杨先生忽然想到要减肥,趁着“双11”买了两样东西,几乎让同办公室的女同事笑掉了大牙:21元的无绳跳绳和7.73元跳绳毯,总价不到30元。( 王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