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潭村:藏在诗画里的村庄

发布日期:2023-11-14 09:4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田园如诗、乡村如画。在萧山南片有一个静静的小村庄,这里远离城市喧嚣,只有花蝶飞、白墙绕。临水而建的中式岳园,中西合璧的老洋房,一座座安静的院子、一道道古朴的墙门、一间间静谧的铺面,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淡雅古朴;建筑雕梁画栋,砖石木三雕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就是欢潭,是萧山宋韵古村落的代表。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这座古村穿越800多年进行自我审视,笃定“文化+古色”为主线的“美丽路径”,村庄的“一湖、两街、三溪、四塘、五桥”布局得以重塑,实现破茧新生。如今,欢潭正沿着村庄原有的肌理,不断更新着乡村生活的打开方式,记录下属于她的诗画田园。

田何兴:故纸堆里觅苍黄  道不尽的宋韵乡情

在进化镇党建工作办公室,有一张办公桌,格外与众不同,可以说有些“不堪重负”:一摞摞版别各异、大小纷杂的报刊、书册、工作简报,高高地堆成小山。

“老田!进化欢潭村的文化资料有没有?”

进化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员、编辑田何兴,从案牍上抬起头,手边还放着《进化人风采》初稿。“是要人物、历史还是古建筑方面?我这里都有的。”

老田今年59岁了。1982年11月10日,他正式与广电工作结缘。40多年的工作生涯,他当过广播线务员、广播编辑、广电站长,编纂过《欢潭记》《进化百年纪事》《感悟进化》,可以说,他目睹了欢潭村从进化镇的一个普通村落,到宋韵文化名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的“美丽蝶变”。

云山雾海,人文秀美,如画如诗,这是现在的欢潭。然而过去,这里曾被叫作“破大船”,污水乱流、古迹待修,直到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吹到了欢潭村。这颗镶嵌在萧山南片的明珠,才初现光芒。

“2016年,镇里领导找我谈话。他说欢潭需要挖掘历史文化,让我试着写一本欢潭故事的书,我一直想为家乡文化做点什么,所以就很愉快地答应了。”

怎么把“宋韵欢潭”写好?这是田何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他选择坐上“冷板凳”,钻进故纸堆,在海量史料里,寻觅欢潭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我有做工作剪报的习惯。每看到一则好新闻,我都会剪下来保存,贴在本子里。”拉开柜子,他如数家珍般展示着多年的“库存”:40多本工作简报,几人高的报纸,一摞摞的进化镇报道和文化研究申报书……所有的材料,每一本都是厚厚一摞,编号、注释、装订,按年份整整齐齐,要用到哪些材料,在哪个位置,他了如指掌。

其实又何止是材料库齐全。参与保护古建筑、提供村史馆资料、编纂村志村史……从几年前和务本堂80多岁田建勋老先生的谈话,再到近期参加工作会议,田何兴都能娓娓道来。那一句“让宋韵文化亮起来,响起来,强起来”,让我们愣在原地,感叹一名新闻人工作的扎实,感动于一位欢潭文脉守望者的奉献。

让乡愁成为最动人心弦的一种情怀与生产力,田何兴用笔墨,实践了一辈子。如今,也终于有了最好的回馈。

依托历史和山水文化特色,欢潭古村正在步步焕新。截至目前,欢潭累计接待旅客达30余万次,并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有越来越多的人,沉醉于欢潭的美。他们纷纷来找到田何兴,想要研究欢潭的历史。乡亲们都说,“老田,你成了咱们欢潭形象代言人啦!”

每次听到这种称赞,田何兴就摆手笑,“拙书成言罢了,代言欢潭要让人笑话的!我还是更想作为宋韵欢潭的传播者,也希望,号召老家的人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留住乡愁。”

明年马上就要退休了,这一年,田何兴却有点不知疲倦的意思:完成了《进化人风采》的初稿;开设个人公众号“高道地随笔”,截至11月10日,已有30篇推文。按照他的说法,“记录欢潭、传播欢潭”已经从工作任务,变成了一个责任,一个习惯。

下班了,穿过细细密密的雨雾,田何兴又回到最熟悉的村口,构思起下一个微信推文选题。他倚着务本堂古墙,依依东望:宅内,清朝故居的模样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宅外,曾经蜿蜒的泥路早就实现了硬化,老街旌旗高挂,萧凰琴坊又掀起了一阵热闹。

“现在欢潭生活富了,环境好了,人也多,怎么让千年欢潭有新的韵味、活力?关键要吸引年轻人。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呐。”田何兴若有所思地说。

阮山虎:尺幅之间  家乡山水扇中显

欢潭有个“非遗画家书记”。

身穿夹克、脚踩布鞋,或是站在岳园,或是爬到山头,拿着画笔专注地在纸上画画,这是欢潭人对老书记阮山虎的深刻印象。用村民的话来说,这位书记和别人不一样,喜欢画画。

2013年,阮山虎成为欢潭村村书记。作为一个拥有“书卷之气”的村书记,他从书法中吸取的“静、慢”等涵养,映射在了日常繁杂的村务处理中:遇事不急不躁,给乡亲泡茶,听他们倾诉。于是矛盾的化解、问题的解决等便水到渠成。

“提升村子‘颜值’,植入文化软实力,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他们建设村庄的动力,才能实现长久有效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变欢潭脏乱差的面貌,阮山虎和村委干部多次走巷入户,了解村民需求,先后解决了百余户村民自建房问题,拆除违建,解决卫生问题,奠定了欢潭村现有农居布局的基础。

“我始终都记得,2016年10月30日那天,美丽乡村总体设计评审会召开,欢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敲定,开始正式走上焕新道路。”历时三年,欢潭美丽乡村改造完成,于2019年国庆正式以景区的身份面向大众。“10月3日那天傍晚,我吃完饭去村子里散步,夜景多漂亮,我绕着村庄数了数,村子里有1000多辆轿车,从来没有这么多人。”

见证了欢潭从破旧村庄到国家景区的跃升,阮山虎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退休之后,阮山虎醉心诗画,尤其是扇面画。

“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他喜欢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这片多情的水土,用今昔对比的图画诠释迈向振兴的乡村,用色彩斑斓的水墨记录群众的幸福生活,以厚重温暖的底色表达挚爱、唤醒乡愁。捏一纸折扇,绘一片江山,小小的扇面装满了大千世界。

“家乡风景美不胜收,山水生态好、空气质量好、人文环境好,给我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一支笔、一本画册,阮山虎踏遍欢潭的各个角落,为助力欢潭打造成文艺气息十足的美丽乡村,挖掘和传播欢潭更多优秀文化,他将代表欢潭“五义”精神的内容画成了扇面进行颂扬和传播;走过欢潭澄碧、竹径古道、跨湖桥、欢潭老街、务本堂等“欢潭十二景”,把家乡的美景和家门口的秀丽风光,画上了扇面。一画一世界,画中的家乡山水让阮山虎充满自豪。他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自己的扇面画,看到家乡的青山秀水。

2009年,他的扇面画被列入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扇面画,传承非遗文化,阮山虎经常应邀在参加省内外各种文化活动,进行展示和现场表演,参加文化走亲,努力传播扇面画艺术,并在欢潭村的“二桥书屋”开设了扇面画展陈馆。

记者手记

初次走进传说中的欢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是最深的印象。

踏着平整的乡间小道,只见务本堂的古宅,门楣考究,马头墙飞扬,内堂有满头银发的老妪老翁听着绍剧,神情安详。不远处,岳园湖塘的天光云影、欢潭古井的清澈纯净……欢潭丰厚的文旅元素完美地融入其中。

若说“诗画”二字得益于欢潭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传承千年的浪漫诗情,那么,“活力”则更多地象征了现代与未来,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欢潭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欢潭人民斗志昂扬的充分展现。

自2015年以来,欢潭村先后被列入萧山区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直至目前,欢潭累计修缮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修复危旧古宅61幢,修复古水系三条1350米、古桥4座、古井7口,保护古树名木11棵。

同时,我们还看到它在努力活化自身资源禀赋。“古镇+旅游”“古镇+文创”等新业态逐渐开辟,乡村美术馆、民宿、扇面画非遗展陈、乡村研学等也让乡村更生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千年欢潭重现了宋韵,守住了乡愁,培育了乡风。诗画欢潭,得以焕发出新的韵味,描绘出一幅“物质+精神”同富裕的美丽画卷。(黄婷  朱柏影   汪观能  王美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