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05/2022-65233 | 成文日期 | 2022-10-28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主题分类 | 科技 |
文号 | 萧科〔2022〕2号 | 有效性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经济区、钱江世纪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红山农场:
现将《萧山科技创新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继续推动萧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萧山区科学技术局
2022年2月18日
萧山科技创新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大力实施创新强区战略,释放创新动能,打造创新高地,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优化顶层设计,释放创新红利
一是制定落实新政。制定出台创新发展“21条”新政,聚焦企业主体、孵化载体、科研平台、人才高地、创新生态五大体系,着力破解我区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部分短板与不足。此外,出台《萧山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实施办法》《萧山区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萧山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办法》《萧山区区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为全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二是擘画五年蓝图。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出台《萧山区打造科创新高地六大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21-2025)》及萧山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分解五年主要目标任务,牵头成立萧山区打造科创新高地六大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坚持挂图作战,加强对重点任务推进情况的动态监测,确保高标准完成目标任务。三是释放创新动能。根据《2020年度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参与监测的25项监测指标主要为占比指标,我区科技创新指数为144,高于全省平均值10.7,较上一年度进步26.1,排名为全省第31位,提升11位,进步位次居全省第3位。反映经济质量的指标进位明显,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21%,列全省第18位。
(二)夯实平台建设,增强创新动能。
一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持续深化“名院名校名所”工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被评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我区已拥有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等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25家,撬动企业研发投入2.8亿元,极大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二是推进新型实验室平台建设。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功创建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医学精准检验与监测研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鹏城国家实验室杭州基地和现代农学与生物制造省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三是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紧紧围绕“4286”产业载体建设要求,大力推进风情科创中心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11家,其中省级专业化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目前全区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40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7家,总面积达61.7万方。浙江澳大利亚悉尼海外创新孵化中心被评为省级海外创新孵化中心,成功举办2021年GISC海创中国国际创业投资峰会,引进人才项目7个,海外高层次人才9名。
(三)聚力主体培育,澎湃企业活力
一是加强企业梯队建设。制定出台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国高企”“省科小”“雏鹰计划”企业三位一体的企业培育体系,在不断扩大预备梯队的基础上,培育更多的“省科小”“雏鹰计划”企业升级为“国高企”。新认定国高企469家,创历年新高,新认定数量位列全省第二。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6家,新认定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新增市级“雏鹰计划”企业89家。二是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去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企业研究院8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70家。积极组织参加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我区成功立项14个项目。三是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成功组建市级企业创新联合体7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资源融合。组织企业创新联合体积极申报区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扶持力度,对单个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资助,共有4个项目列入区级科技计划。
(四)涵养双创生态,强化源头供给
一是推进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建设。杭州(萧山)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在ITC归谷国际中心正式启动,构建人才引进、政策汇聚、产业落地的全生态外籍人才服务模式,搭建移民交流互动平台,为常住外国人提供政策咨询、居留旅行、法律援助、语言文化等社会融入服务。杭州舒尔姿氨纶外国专家工作站、浙江杜比医疗外国专家工作站、杭州永盛高纤外国专家工作站被评为首批区外国专家工作站。推进全市首批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办理试点改革,实现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办理时限双缩减。二是
构建全周期科技金融体系。扩大合作银行的数量及覆盖面,从原有的10家扩展至24家,占在萧银行的68.57%,全区低费率科技企业贷款总额超80亿元,惠及科技企业562家。聚焦重点产业,新增人工智能系统责任保险、药物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加强对科技企业的精准支持。三是开展各类活动赛事。承办第五届万物生长大会、“萧傲江湖”首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科创氛围。策划组织科技创新服务月主题活动,开展线上线下业务辅导、惠企政策宣讲等活动30余场,参与企业达3000余家。同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蹲点辅导、常态化实地走访,切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我局将围绕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开源”意识,开展“六大专项行动”,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全力打造科创“新高地”。
到2022年底,力争实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6.8%,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长10%以上;新认定国高企3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以上,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一)坚持目标“导航”,提升创新实力
一是围绕重点指标,全力争取“新突破”。认真梳理研判创新指数及省市考核中的各项重点指标,及时纵向分析、横向对比,在重点、难点和薄弱点上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加强沟通,一方面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增进认同,承接更多省市试点示范;另一方面加强部门协同,牵总抓好涉及10个部门25项评价指标,确保成绩能够“颗粒归仓”,排名持续提升。二是围绕五年目标,全力实现“新跨越”。积极对标对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及“六大专项行动”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打造科创新高地六大专项行动工作专班作用,定期牵头召开专班会议,研究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加强重点指标动态监测,形成协同高效推进工作的局面。三是围绕示范创建,全力打造“新标杆”。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工智能、外国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等示范区建设,促进创新要素汇聚。同时积极争取更多优质项目到萧山落地转化,争取更多工作纳入全国以及省、市大盘子,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形成突出优势,形成更多的萧山经验。
(二)强化企业“引航”,培育创新主力
一是做强培育计划。围绕科技企业“双倍增”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全面的“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围绕目标任务实施“兵团作战”“挂图作战”,全力构建“一图一表有任务,一图一表看进度,一图一表找不足”的工作格局。二是做精培育服务。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精确辅导,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提升企业在知识产权申报、研发活动管理、研发经费核算等方面的规范程度,做到申报培训全面覆盖、重点企业跟踪对接、难点企业精准服务,不断提高创新主体培育工作的实效。三是做实培育主体。围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和企业研发能力建设,策动“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企业认定”三驾马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人才引进、加强研发条件建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全覆盖,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形成一大批产业新、规模大、创新强的国高企集群。
(三)聚力人才“启航”,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加速集聚高端创新人才。聚焦数字经济、生物经济、高端制造等未来产业方向,深入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人才政策,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急需的领军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推动人才对重点产业的赋能。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锻造。加快实施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培育计划,通过召开企业家培训班以及赴先进企业考察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家创新求变的意识。鼓励“创二代”“新生代”企业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加快产业发展上的创新传承。三是加快一流引才环境营造。打造“聚才引智、多彩生活、优质服务”的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全省样板,推进全市首批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办理试点,协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住房、医疗、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打造平台“护航”,提升创新合力
一是厚植创新基因。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合作,引进共建若干“高精尖特”、具有重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推进鹏城国家实验室杭州网点和现代农学与生物制造省实验室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二是加强创新协作。继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创新联合体试点工作,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解决制约我区重点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更快走向“生产线”。三是强化空间保障。持续推进“4286”产业载体建设,在全区合理布局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示范基地、高新技术特色小镇等创新平台。提升现有双创载体能级,提高创新要素集聚率、创客入驻率和创新项目孵化率,充分发挥载体引商留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区内龙头企业聚焦所在产业细分领域打造一批产业垂直孵化器样板。
(五)优化生态“续航”,增强创新动力
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围绕“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方面因素的融合提升,大力补齐短板,推进金融端、环境端、人才端的协同共进,进一步打造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的政策链、保障市场创新业态高效运转的服务链、促进创新创业载体自由融通的平台链、支撑创新创业生态赓续发展的产业链、撬动创新创业主体活力的融资链,推动“五链”协同发展,营造创新要素集聚的一流创新创业环境。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深入落实创新发展“21条”新政,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大科创”体系的深化和完善。拓展科技金融的内涵,拓宽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强化对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质押贷款等支持,探索创新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产品,着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支撑体系,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继续推进重大技术难题“揭榜挂帅”,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攻坚克难的积极性。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推进科技领域数字化改革,以数据共享、在线办理、服务创新为重点,以数字赋能科技创新业务场景,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及公共科技资源一键配置,形成创新活动充分涌现、创新成本大幅降低、创新成果加速产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智慧型创新生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作风、能力和素质,打造一支“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科技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