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郭凯钧:当好“红色园丁” 助本土文化出圈

发布日期:2022-10-25 09: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收拾整齐的办公桌上,一本写满行程的台式日历本,放在醒目位置。这是区第十五届政协委员、区人文社科讲师团团长、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政治学高级讲师郭凯钧的办公桌。

“这段时间,我一方面在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在积极备课,力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传到基层、带给群众。”她笑着说到。身为党校教师,她致力于打磨精品课程,每年宣讲60余场次,让学员在能够“听得进”的基础上,还能“记得住”“用得上”。她曾获浙江省党校系统精品课、杭州市党校系统精品课、杭州市区县党校第一名,多个课题获省市级奖项。

虽然是今年1月进入政协的“新委员”,但郭凯钧以自己扎实的调研、深入的思考和具有前瞻性的提案,获得了党委政府和政协的肯定。如今,她是区政协委员宣讲团、区人文社科讲师团、区红色讲师团、区普法讲师团等讲师团的教师,也是“弄潮儿”宣讲团专家指导组成员。对于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建言献策,她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脚下有泥  “问民所需”履好职

成为“红色园丁”之前,郭凯钧的工作履历颇为丰富——既当过英语老师,也作为文化工作者在一线调研走访,搜罗全区各镇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无论是党校教师,还是政协委员,这两个角色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要具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本领。”在郭凯钧看来,“天线”就是理论,“地气”就是实际,要想提出破解现实问题的对策,不但要苦练内功,还需要走入乡间田野。“‘履’就是鞋子,履职要用脚去丈量民情,要让双脚沾满泥土,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以文化为基石提升萧山城市国际化水平》这份政协提案,就是郭凯钧在一线调研走访、翻阅各类书籍后提炼出来的观点。她建议,萧山应进一步强化文化辨识度,以文培元、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惠民,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一个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郭凯钧觉得,萧山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有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还有富有特色的古越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等,可惜文化辨识度有所欠缺。去年萧山首届文化大会上提出的萧山“潮文化”,让她很欣喜,也很振奋,“如果能把‘潮文化’梳清理透,通过保护好萧山特色文化古迹、创作萧山特色文艺精品、开启萧山特色文旅融合、做优萧山特色文化产品,将为萧山文化走出去提供不错的机遇。”

今年以来,由郭凯钧执笔撰写的《推进萧山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协同的建议》,列为区政协社会科学界的集体建言;撰写的咨政报告《把握“亚运会”机遇 擦亮跨湖桥文化标识的建议》,获得区主要领导批示。

落地生根  爱上萧山这座城

郭凯钧的办公室内,有盆颇有奇趣的植物,取名“落地生根”,生动地表达了这位外乡人融入萧山的心愿和信念。多年来,郭凯钧早已爱上了这座城市,借助政协这个平台,把更多新萧山人对第二故乡的发展梦想,体现在一件件提案上。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郭凯钧已会说一口流利的萧山话,她对自己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于党校教师而言,读书学习是立身之本和成事之基。那么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如何保护传承方言这一文化根脉呢?”由此,她执笔撰写了《关于守护萧山方言的建议》,推动教育、文旅等部门协同推进萧山方言的守护与传承。

从长远看,等杭州亚运会赛事结束后,亚运场馆的利用和运营等问题,也是郭凯钧关注的方面。为此,她参与执笔重点课题《关于加强亚运体育场馆运维管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以城市复合型功能区为抓手,系统化破解传统难题。

履职在路上,学习不停步。“接下来,我将继续听取民意,反映民情,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郭凯钧如是说。(蒋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