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29/2021-48456 成文日期 2021-07-08
发布机构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题分类 经济管理
文号 有效性

对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15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7-08 16: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分享:

陈霞等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加快阳光厨房建设,强化食品安全水平的项目建议》的提案收悉。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阳光厨房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提案分析了目前我区农贸市场、阳光厨房在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年要在食品安全建设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建设标准化智慧农贸市场10家,放心农贸市场5家,完成学校(幼儿园)智能阳光厨房建设100家,实现线下+线上的管理模式,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的建议,我局非常重视,收到后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农贸市场方面,近年来,我局在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以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安全为重心,以“更好地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工作任务,实现我区民生市场公共资源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农贸市场创星增星、省放心市场、省“五化”市场以及乡村星级市场创建为抓手,聚焦市场面貌提升、硬件设施齐全、消费环境改善、管理机制健全等重要环节,全力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累计创建省放心农贸市场44家,省三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市场24家。2021年,省放心农贸市场申报创建20家,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申报创建30家。

与此同时,2018年以来,我局以农贸市场应用场景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将标准化智慧农贸市场建设与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与发展相结合,以标准化智慧农贸市场建设连续两年列入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向上争取更多财政配套政策,推动实施新一轮改造提升,力争实现农贸市场管理现代化、经营数字化、监管智慧化和消费品质化,为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安全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我区打造智慧治理先行样板提供了市场监管经验。

阳光厨房方面,近年来,我区阳光厨房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2020年开始,我区逐步推广智能阳光厨房建设。智能阳光厨房指在原先视频阳光厨房的基础上,加装物联感应设备和部署AI抓拍功能。其中物联感应功能实现了紫外线空气消毒智能监测、餐具消毒智能监测、冰箱温湿度智能监测、专间温湿度智能监测;AI抓拍功能实现了监控视频智能分析,在专间内能通过监控探头,自动抓拍从业人员未穿工作服、抽烟、玩手机,厨师未戴帽子、未戴口罩、垃圾桶未上盖等不合规行为。目前,省市场监管局“众食安”餐饮监管平台数据已接入城市大脑-萧山平台,已接入视频阳光厨房281家,其中学校幼儿园206家、社会餐饮单位75家,其中已有46家幼儿园、30家社会餐饮单位实现了智能阳光厨房的建设,有效提升了我区的餐饮食品安全水准。

二、工作成效

农贸市场方面,通过多年创建,我区农贸市场面上提升工作成效较为明显:

(一)基础面貌大幅提升。自2011年启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以来,已连续实施了三轮9年的改造计划,萧山区一大批城乡农贸市场旧貌换新颜,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农副产品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根据《浙江省乡村星级农贸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向乡村延伸,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调动市场主办方积极性,推动乡村星级市场做到“软硬件”双提升,截至2020年底,萧山区乡村星级市场覆盖率超过94%。

(二)市场运营更加规范。鼓励专业化农贸市场管理公司通过托管、回租、回购等形式,对镇、村集体开办的农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逐步形成“以区市场建设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区供销农贸市场管理服务公司为主,民营市场管理公司为辅,少部分由村集体直接管理”的市场体系,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托管”的新型管理模式进一步释放农贸市场经营潜力,撬动更多社会资金用于农贸市场改造提升。

(三)五化改造亮点纷呈。2020年以来,按照省“五化”行动要求,我局统筹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五化”改造工作,致力于打造一批集“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为一体的市场。2020年建成省“五化”农贸市场4家,2021年9家市场通过实地验收,通过改造提升,“五化”市场内外公交站点、公厕、垃圾房、停车场休息区等便利设施配套得到全面优化提升;市场内服务台、楼层导购图等清晰规范,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购物引导;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公共厨房、一站式政务服务、无障碍设施、急救医药箱等成为市场服务标配,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四)数字化改革走在前列。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实现精细化“管理+监管”。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制定统一标准、创新建设模式三步走战略,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及“互联网+”监管手段,实现对市场交易、信息公示、食品追溯等数字化、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20年顺利完成10家标准化智慧农贸市场建设的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工作任务,2021年共有15家市场列入建设名单。

三、存在问题

(一)纵向层级间权责异构化造成区级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明晰。在国家部委层面,包括农贸市场在内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商务部;省级层面,商品市场提升改造职能属于市场监管;市级和区级层面,商品市场提升改造职能属于商务部门。与此同时,省级和市级的商品市场提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均设在市场监管部门,区级商品市场提升发展领导小组却设在商务部门。纵向层级间的市场提升改造和提升发展职能不统一,造成区级层面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发展工作开展不畅。

(二)市场长期运维资金投入大导致市场改造主体动力不足。经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如果缺少日常维护,容易出现设施陈旧、破损严重等情况,特别是农村市场普遍经济效益较差,改造提升所能带来的效益回报率很低,市场硬件改造所需的一次性投入和管理服务提升所需的长期性投入,资金缺口很大。而市场主办方对财政补助政策存在依赖性,重大维护改造仍期望政府财政补助,二次改造提升意愿不高。

(三)农贸市场“索证索票”等商品准入措施不健全、不科学。目前,农贸市场“索证索票”及“进货查验”工作都在开展,但工作时效性、完整性、真实性方面还尚需提升。一是经营户向上游供货商索证索票存在困难;二是经营户向市场主动提供票据主动性不足;三是票证不统一,缺少规范性标准,索证索票工作成效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贸市场方面:

(一)积极培育专业化的农贸市场管理团队,探索专业化管理新路径。一是打破农贸市场由属地人员管市场的思想桎梏,摒弃举办单位自行管理而又管不好的陈旧思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相当农贸市场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驻场管理;二是强调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突出市场主办单位第一责任人机制,严格实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准入、食品索证索票、先行赔付等制度,确保管理扎实到位。三是建章立制,彻底从“以人管人”转变为“以制度管人”,特别是农村农贸市场,积极推广实施乡村农贸市场专业化托管,鼓励开展第三方常态化评测,落实完善乡村农贸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纵深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解决农贸市场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溯源”,在精准掌握农贸市场商品数据流和货币数据流的基础上,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精准化监管,解决当前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低、商品溯源不到位、信息公示程度低等问题。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市场供求监测预警机制和价格监管制度,对农副产品实行严格准入、严格检测,做到源头可溯、去向可查、安全可控。实时监控和公布农副产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保持农副产品供需和价格总体平稳。

(三)完善配套奖励办法和督查考核机制。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及改造升级奖补办法,根据创建情况和面积大小兼顾原则,对进行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实施奖补,并对通过省放心农贸市场和星级市场创建的分别给予一定财政补助。在开展督查和评测排名的基础上,完善配套的农贸市场奖励办法,将考评和奖励制度相互融合,每年度获评区满意农贸市场和基本满意农贸市场的,根据市场类型和规模予以资金奖励,用于农贸市场的硬件维护投入、软件提升及团队奖励等。与此同时,突出督查考核,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形成“督查+通报+整改”体系,确保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前期的疫情防控、场内食品安全管理等工作落实到位。

阳光厨房方面:

(一)加快推进农村家宴阳光厨房建设。今年,农村家宴阳光厨房建设列为省、市两级民生实事,农村家宴将在前几年创建农村家宴放心厨房的基础上,通过在后厨安装监控探头,将后厨的操作画面直接在就餐场所的显著区域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实现了原先后厨“闲人莫入”到主动公开操作画面,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今年,我区的任务是20家,但我局自加压力,力争已建成的66家放心家宴中心全部实现视频阳光厨房建设。

(二)加快推进学校幼儿园智能阳光厨房建设。今年将在去年试点建成46家幼儿园智能阳光厨房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智能阳光厨房建设全覆盖,有效提升学校幼儿园食堂的食品安全水准,确保广大师生吃得放心。

(三)加快推进社会餐饮阳光厨房建设。目前,我区已建成社会餐饮阳光厨房600余家,其中去年已推广建成智能阳光厨房30家。为进一步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局将持续推进社会餐饮单位建设阳光厨房,今年力争累计建设完成社会餐饮单位智能阳光厨房63家。

(四)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应用互联互通。今年我局将继续推动阳光厨房监控视频统一接入省局数据监管总仓,既可以让监管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端实时查看餐饮单位的后厨情况,也可以同步推送至餐饮单位管理人员手机上,线上+线下的模式进一步实现餐饮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