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15/2021-49497 | 成文日期 | 2021-07-23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水利综合类 |
文号 | 萧农建字〔2021〕20号 | 有效性 |
赵峰代表:
您在区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萧山区林下经济的现状
我区现有林地面积41.38万亩,其中公益林33.87万亩,占林地的81.85%,活立木蓄积量122.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8.15%。2016年以来, 累计(打通)新建骨干林道230公里,在南部山区已基本形成镇街通、山脉连、辐射主要山林的林区道路网络。我局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委托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农林大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杭州市萧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9年—2023年)》和《杭州市萧山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现代林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依托建成好的林道,努力探索“林道+”的林业发展模式,做好我区南片山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文章,做优、做深、做强、做大林特经济,发展三产服务业,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我区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游憩等立体经营的林下经济模式,全区现有林下经济经营户1000余户,涉林企业20余家,2020年林下经济产值达8000余万元。为发展山区林下经济,提高山区资源利用率,我们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一)强化政策机制保障
强化行政推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资金、设施、项目等方面做到适当倾斜。将林下经济扶持政策纳入全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对首次被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林业龙头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5万元、5万元奖励;强调做精做优林特特色产业,对林业经营主体实施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且新增投资额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照审定投资额的50%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35号令),2020年我局专门发出《关于规范林业设施占用林地审批管理的通知》(萧林〔2020〕9号),明确了林业设施占用林地审批范围、对象、标准、禁止性规定以及审批申报程序、管理要求等内容。在涉及林地征占用、林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简化手续,对流转林地2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允许林地面积的3‰用于林业生产用房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
对民宿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杭州市萧山区农村现代民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包括鼓励发展民宿经济,开展民宿示范户评级工作,对被省级相关部门评定为“银宿级”、“金宿级”、“白金级”的民宿给予一定奖励;支持民宿经营户开展新办民宿和民宿提升项目建设最高补助比例达55%;鼓励民宿集聚区开展民宿示范村创建,对民宿示范村村域内游客中心、停车场、指示牌等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入,补助比例达70%。
(二)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
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科学发展林下经济,近年来重点推广笋材两用林、林—药、林—菌、林—禽等模式,努力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经济效益。随着林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通过降低密度、淘汰劣质、翻垦林地等综合措施,在楼塔、河上等地培养以产竹笋为主的笋竹两用林,每亩产值可达到4000多元;同时,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 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设施等,我们对浙江地道药材和珍贵中药材,如铁皮石斛、三叶青、黄精等进行了推广,楼塔的竹林—多花黄精模式和进化的杨梅—三叶青模式已初显成效,;林—菌模式目前也有所尝试,利用林间覆土畦栽、林间地表栽、林间立体栽植等形式,发展香菇、杏鲍菇等食用菌,金迈田农业目前利用碎木头作为基质种植平菇的技术,可以向林区推广。在戴村镇佛山村、河上镇大桥头等村、进化镇凤凰山等村、楼塔镇岩上村等利用竹林600余亩放养竹林鸡等,亩产值增收达3000元左右。
(三) 创新发展农(林)旅经济
南部山区山水资源丰富,山体主要为龙门山、会稽山支脉和天目山余脉,有青化山、大岩山、石牛山、云峰山等山脉,分布着高山水库、高山茶园、高山果园、高山村落、亿年火山遗迹等,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林道贯通后,随着彩色林带的建成,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实践情况看,作为我区首批创意农业示范基地之一的建长湾农业有限公司,依托于政府引导、协会搭台、企业唱戏这种政企联动的新模式,连续举办梅花节,让传统的青梅搭上了“体验经济”的顺风车,为进化的青梅打开了路子,打响了品牌,旅游参观人数也大大增加,效益明显。杨梅也是我区的一大果品,这几年经过杨梅节的渲染,品牌进一步打响。
(四)打造特色的森林休闲养生文化产业
我区南部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分布着大量人文古迹、历史遗存,如千年古刹云门寺、道教圣地三清殿、清凉寺、晋代古窑址、保留了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木构建筑的大汤坞村以及水浒山寨原型的凤凰坞等。戴村镇已基本建成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也是林间作业便道,该路段经过三清寨、萧富森林古道、响天岭水库、亿年火山遗址、云门寺、仙女湖等,沿途可以欣赏到当地的茶文化、竹文化,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好了基础。且成功举办山地马拉松赛,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前来参加,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反响。另外,还利用丰富的森林自然景观等开发森林休闲养生业。河上的海鸟天地就是利用民间旧宅和附近的林地资源拓宽休闲旅游范围,开发游步道毅行、森林休闲养生、林下采摘等项目,打响了民宿经济的品牌。
虽然我区南部林特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发展缓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配套的林特经济发展规划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牌优势不明显、产业链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服务基层林特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机构不健全、能作为示范引领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宣传形式较为单一等,这些都制约着林特经济的发展。
二、下一步打算
(一)积极培育特色林下经济产业
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林下经济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基地培育力度,加大名、优、特、稀、新品种的保护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提高产出效率,厚植林下产业经济发展新优势;也将建议各镇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发展方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使林下经济成为美丽乡村农业新的增长点。
支持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集经济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林下经济商品,形成种养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抓好典型,以点带面, 对杭州创高农业有限公司、正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百药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带动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林业企业,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等措施给予支持。
(二)不断加大示范引领力度
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和林道建设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育壮大示范基地、示范点,争取孵化林特经济龙头企业,争取建设一批“一亩山万元钱”的示范林,通过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推广效应。如以林场大坞山林区为试点,建设大径林木培育、林下经济开发、竹林健康经营、科研科普实验等示范区,开展林—药、林—菌、林—菜、林—花、林—苗、林—禽等示范,努力打造一个集生态经济示范、参观考察、科研科普、养生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示范园,在此基础上引领带动林特经济发展使 。进一步发展创意农(林)业,利用已建成的创意农(林)业示范基地,创新发展思路,试点开展“苗木+休闲娱乐”、“林业+游乐项目”、“果园+创意体验设计”、“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设计”、“田园养生+度假模式”等农旅结合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林农致富。
(三)逐步完善政策机制保障
我们将继续研究出台《萧山区种养业新优品种新技术及生态循环示范应用项目》等相关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专门针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把发展林下经济相关产业纳入政府扶持范围,在制定政策时重点扶持林下经济示范点培育,打造一批叫得响、传得开、有影响力的林下经济知名品牌。在涉及林地征占用、林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简化手续。同时引导各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和产品,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的信贷支持,增加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此外加大林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水利、电力以及现代林业机械、温湿调控等其他配套设施,增强林下生产高产稳产能力。
(四)深入开展技术服务
强化技术服务,深入林区开展技术服务,解决林下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一是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成立专业技术专家团队,加强培训指导、策划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加强与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加强科技支撑。二是加强林下经济主体培育,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做强做大、做精做优经营主体,对于已经投产的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优先加以培育。三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作用,积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撑等综合服务。
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