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确认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并进行公示。其中,为支教奉献青春的萧山戴村人杨明入选,成为杭州唯一的一位入选者。
青丝染霜,尽为他人。2009年,25岁的杨明放弃月入过万的工作,来到贵州毕节黔西山区支教。白天上课,晚上家访,每条羊肠小道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2年。
皮肤黑了,人更瘦了,头发花白了,杨明觉得值得。如今,走出去的学生选择反哺这片大山,“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并不断滋养它,时间久了,它就会发芽开花。”他在心中坚守着对孩子们的一份承诺,他的白发是对言传身教、成风化人最好的诠释。
12年坚守,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去
2009年,杨明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随爱心支教团队来到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开启了支教之旅。当时支教地点为山区,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走或摩托车带;没有教师宿舍,住的是杂货间,窗户是拿纸糊的,到了冬天特别冷;那年又恰逢西南大旱,吃水不便,杨明生平第一次扛起扁担走很远的路去挑水。
一年的支教结束了,其他支教老师纷纷离开,杨明却做了一个让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参加特岗教师计划,继续留在大山里教书。留下后的他,总是选择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在深度贫困镇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观音洞村的景山小学,他一个人承担了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其间,他为了了解学生情况,不顾山高路远,一家一家家访,足迹遍布三十余个行政村;学生家长有时干活很晚才回家,他便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给他们辅导完作业,晚上再一个个送回家。
2018年3月,观音洞镇新合、熊洞两个深度贫困村新开设了幼儿园,然而由于路况差、离镇上远,没有老师愿意去任教,杨明又一次主动请缨,每天往返近30公里,一师一园守护村里十余名学前儿童。
2018年底,杨明前往黔西县莲城街道坪子小学任教,直至去年4月,他又来到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锦绣学校任教。
杨明的这趟支教之旅被他不断“续期”,一晃眼,已过去整整12个年头。其实这期间,他曾有两次离开的绝好机会,除了支教一年结束后的那一次,另一次是他考上了公费研究生。可是,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克服家庭、个人的种种困难,选择留在贵州,他与孩子们是师生,也是朋友,更是亲人,他们成了彼此心中的牵挂。
令杨明牵挂的当然还有远在家乡萧山的父母。这些年,杨明以校为家,忘我工作,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即便是寒暑假也是如此,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直到去年8月,杨明的父母第一次踏上贵州的土地。“因为我不希望他们看到我工作的环境,怕他们担心。”杨明的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对于儿子的选择,他们最终选择了理解。看着杨明在工作和生活上日渐稳定,父母渐渐对儿子放了心。
精准扶贫,“输血”更要“造血”
去年毕业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董登兰,曾是杨明在贵州瓦厂小学支教时的学生。当年她发奋读书,走出大山。现在,她的目标则是以杨明为榜样,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回到山村教育更多学生。这与杨明走过的路何其相似。
杨明始终坚信,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看到董登兰的“归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仅有了走出大山的愿望,更有学好本领返回家乡贡献力量的决心,杨明觉得,这是对他十余年来在大山守望的最好回馈。
支教至今,杨明一直以党员教师的身份积极参与当地的脱贫攻坚,致力于控辍保学、教育扶贫。为了不让孩子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他一遍遍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知道学生家庭条件困难,他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生活、学习用具。
杨明特别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在观音洞镇的两个深度贫困村支教时,他根据学校反馈的特殊家庭情况,积极开展走访调查,足迹遍布观音洞镇的每个村。他成了一些特殊家庭孩子的“代理爸爸”,细心关爱着孩子们的成长。
工作之余,杨明还尽力去帮助身边的村民。当收割玉米的时候,他会帮那些空巢老人干农活。这些年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帮着老人们一起撕玉米直到午夜。村民心疼他劝他休息,可他总说,多一双手多一份力。学校周边一些困难户写申请、打证明的时候,也都会找到他,只要能帮上忙,杨明从不推脱。
杨明待孩子和村民如亲人和朋友,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宿舍,村民主动腾出了房间;知道杨明的脚在冬天会开裂,村民没问他脚的尺寸就给他织了毛线拖鞋……杨明所做的点点滴滴已深深扎根在村民们的心里,凭借着这份“人气”,他也积极深入贫困村边缘地带,参与困难群体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工作。十余年间,杨明无数次开展家访、普查、精准扶贫入户调查等,在山村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长征路。
化身使者,牵线搭桥助力圆梦
有这么一个小插曲令杨明深深触动。一天,一个从不旷课的孩子没来上课,原来孩子是去乡里赶集卖米,为的是能买得起练习本。得知真相后,杨明满脑子都是那条漫长而泥泞的山路,瘦小的孩子和他肩上那几十斤米的画面,他的眼睛湿润了。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杨明不仅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10余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还积极联系公益组织、企业开展帮扶,帮扶物资累计200多万元,为近30所薄弱学校添置了爱心图书室、图书角,此外,杨明还连续10年坚持参加“微心愿活动”,帮助贫困学子实现“微心愿”超3000人次,长期结对资助20余名学子。
在杨明的牵线搭桥下,越来越多萧山的情怀也跟随着杨明的脚步飞进贵州大山。萧山高桥小学与沙井小学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从2018年4月起的五年内,萧山选派优秀教师到沙井小学支教,也接受沙井小学中青年教师到萧山跟岗研修;萧山区新企联(青商会)戴村分会为观音洞镇黄泥小学送去了30台电脑,成立“爱心电脑教室”,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夕,萧山区世纪实验小学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向贵州的孩子们捐赠了一批图书;今年“六一”,浙江永前纺织有限公司向沙井小学捐赠了600套课桌椅;还有,杨明的母校萧山云石小学也计划与锦绣学校结对……杨明俨然已成为萧山与贵州之间的使者,使两地的特殊情缘得到不断延续。
随着杭州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杨明还萌生了一个念头,“我想带着孩子们到杭州看亚运,我还想成为亚运志愿者。”大学念的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杨明,特意买来新概念英语青少年版“恶补”,他说准备“重操旧业”,将来可以辅导孩子们学习英语,让孩子们多掌握一门语言,也就多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
“只要学生和家长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杨明始终把“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作为人生的信条,用实际行动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他工作敬业,业绩突出,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他坚守教育理想、勇于付出,他的事迹感染了当地学生、群众,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同事,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萧山区美德标兵、杭州市道德模范、贵州省希望工程山区优秀青年教师、贵州省道德模范、黔西县教育系统脱贫攻坚优秀教师、杭州市萧山区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谈到这次入选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杨明说:“我感到很意外,据我所知,还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支教老师在默默奉献着,我只是他们之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做着平凡的事情而已。”杨明表示,这份“意外”的荣誉,对自己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只要学生和家长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正值暑假,今天,杨明终于启程回家,距离他上一次回家已经时隔一年半。“刚刚忙完暑期安全大走访,这次我准备趁着假期回去多陪陪父母,平时我不在他们身边,多亏姐姐在家照顾他们。”杨明语气里流露出一丝愧疚。
然而,当问及接下来的计划,杨明突然又兴奋起来,“我这趟回程打算先飞到上海,之前有孩子提到想看《齐白石虾图》,我准备去上海博物馆,给孩子们来一场直播;接着我还打算去一趟嘉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想让孩子们亲眼‘见见’那艘‘红船’;我还想去良渚博物院、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给孩子们讲讲杭州、萧山的文化底蕴……”杨明说,“有许多的孩子至今还没走出过贵州,甚至都没有到过贵阳,我想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外面的世界,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
杨明还打算趁着这次回家的机会,去做暑托志愿者、“春泥计划”志愿者。“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始终保持情怀、与时代接轨的老师。”杨明笑着说。(何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