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华北烈士陵园里,记载着一位萧山籍烈士的信息:“方朗同志,浙江省萧山县人,一九〇八年生,一九二八年入党,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党的工作。后入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一九四二年被新疆反动势力逮捕入狱,她坚贞不屈。 一九四六年出狱后在工校训育处工作,一九四九年病逝,年仅四十一岁。”
方朗为何人?为何这个名字在萧山的北干山烈士陵园纪念碑上也找寻不见?原来,方朗只是一个化名,方朗烈士便是隐蔽在特殊战线上的女战士楼曼文。
“豪宅”里走出来的女革命家
1908年,楼曼文出生于杭州萧山楼塔镇儒坞村,她的父亲楼卓夫是当地有名望的乡贤、官僚地主。
1920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豪宅”建成,为两层徽派建筑,分正房和东西厢房,共有10多间,楼曼文10岁起和家人居住于此,直到1924年到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求学,从此,她离开故乡,逐渐成长为一名女革命家。
1926年,在杭州求学期间,她加入了中国共青团,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游行和各种进步活动,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被迫转移至上海,并结识了党的地下工作者蔡叔厚。虽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但她依然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因志同道合,她与蔡叔厚成了革命伴侣。
隐秘战线上的特殊工作者
在上海期间,楼曼文从事着危险的特科工作,比如在蔡叔厚等人研制电台期间,全力做好协助工作。她还时常需要伪装成被害人家属到监狱探监,或传递情报。同时,她还担任着中共上海闸北区委常委、妇女部部长,需要组织复杂的妇女运动。
1931年,她受党中央和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站的派遣,东渡到日本开展情报工作。1932年,她抵达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在列宁学院,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知识,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俄语,及时完成党组织的各项任务。但由于顾顺章叛变事件,她的革命伴侣蔡叔厚受到怀疑,她忍受着内心极大痛苦与蔡叔厚解除了夫妻关系,还被停止组织生活和学籍,下放到莫斯科郊外工厂劳动。
在寒冷困苦的异国他乡,她饱受恶劣环境和精神压力的双重折磨,直到六年以后,经组织查实,蔡叔厚并未叛党,她才被恢复组织生活。
狱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
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楼曼文于1941年回国,但由于当时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导致返回延安的交通路线受阻,她被迫滞留新疆,化名崔少文,在迪化女子中学任教,以教员身份开展抗日斗争。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1942年9月,新疆军阀盛世才撕下了曾经一度“亲苏亲共”的假面具,将我党在新疆的100多位同志连同他们的家属全部关进了监狱。从此,楼曼文开启了她的监狱生活,但面对敌人的屠刀,她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没有被敌人的严刑审讯所吓倒。
1946年,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国民党被迫释放我党在新疆被扣押的同志和家属们。同年7月,楼曼文终于回到了延安,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展开,她再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特殊战线,成为中共中央社会部研究员。
然而,多年艰苦的战争环境和残酷的牢狱生活,已经耗费了楼曼文太多精力。她带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开展工作,但事实上她的身体已每况愈下。1949年2月,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就在眼前,而她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东黄泥村病逝,年仅41岁。
1952年,楼曼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如今,她的许多档案仍未揭秘,那些她开始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也不过是41年人生中的碎片,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永远隐藏在那条特殊战线上,将成为永远的秘密。
但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走进楼曼文曾经住过的那套老宅,去听一听她的故事。(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