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杭州市春耕生产技术服务指南
一、保障春播作物种子供应主要措施 1.及时做好供需调查及余缺调剂。种子管理部门要准确掌握种子种苗生产和需求动态,遇余缺情况,及时做好调剂工作,或申请动用省、市、县三级储备种子,重点保障速生蔬菜、早稻、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等春播作物种子有效供应。 2.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农户应按照各作物生产茬口安排,及时做好备种,防止种时缺种;对于部分市场难以供应的品种,可咨询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选择替换适宜品种或者安排种植其它作物。 3.有序做好复工准备。种业企业及时准备复工复产申请资料,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支持,尽早批准复工复产。复工后要重点开展早稻、蔬菜、西甜瓜、鲜食大豆、鲜食玉米等春播作物种子,特别是设施大棚中急需出售的西兰花、西甜瓜、茄子等实生苗或嫁接苗的销售,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或农业部门反映,争取尽快拿到通行证,保障农民朋友春耕生产用种需要。 二、蔬菜生产管理要点 当前正值大部分十字花科蔬菜即将进入抽薹期、茄果类蔬菜处于定植后的生长前期、瓜类蔬菜陆续定植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根据生产作物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天气状况,及时落实农事措施,把握关键农事节点,确保蔬菜平稳供应。 1.抓好叶菜生产。速生叶菜在当前防疫抗疫阶段对于蔬菜平稳供应具有决定性作用,务必确保连续供应。城郊蔬菜基地特别是叶菜功能区适当扩大速生蔬菜生产规模,合理搭配品种,2月份播种需采用耐抽薹品种,以丰富当地急需的蔬菜品种和类型;处于生长盛期的苏州青、上海青、杭州油冬儿等不耐抽薹的品种,注意在抽薹前及时采收;利用大棚膜覆盖等增温保温设施条件,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叶菜和速生蔬菜生长,尽量延长田间留地叶菜的供应期。 2.做好大棚管理。当前天气总体气温偏低,光照偏弱。越冬大棚蔬菜管理要注意保温、降湿,白天及时通风换气,增加光照,夜间注意保温防寒,防止低温冻害、冷害。有条件的最好在大棚内覆盖干稻草,晚间起保温作用,白天起降湿作用。 3.合理安排农事。当前瓜类蔬菜需加强苗期管理,遇持续低温阴雨弱光天气宜进行人工补光增温,以培育壮苗,并及时定植。茄果类蔬菜注意合理整枝,保花保果,控制氮肥施用,增施钾肥,增强植株抗性,防止徒长,减轻病害发生。露地和设施蔬菜均要加强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蔬菜渍害。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要利用晴好天气开深大棚外围沟,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水干,防止雨水渗进棚内,造成田间渍水而影响植株生长。高山地区蔬菜基地宜根据海拔及当地气温,做好育苗、土地整理等农事准备。 三、粮食生产管理要点 1.抓好春花作物管理。当前,春花作物正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时期,要及时清理疏通沟渠,确保排水畅通,防止渍害发生。根据苗情长势,采取分类指导,抓好苗情转化,施好大小麦拔节孕穗肥、油菜苔肥等,促进春发稳长;同时还要做好春花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要做好油菜菌核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2.适当调整种植计划。要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筹划好粮食作物种植计划,建议可扩大马铃薯、大豆、玉米等鲜食旱杂粮作物与优质稻品种的种植比例,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粮经结合、水旱轮作与种养结合等稳粮增效种植模式。 3.提前做好生产物资及社会化服务准备。种粮大户要在各级农技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根据自己的种植计划与市场供应情况,提前布局好种植品种结构与农药化肥所需,选择正规渠道提前预订和购买;同时,鉴于疫情的特殊状况可能出现的“用工荒”问题,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及早落实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内容,提前预订需要进行的机耕、机播、工厂化育秧、机插等作业环节。 四、春茶生产管理要点 1.密切关注疫情防控与茶芽萌发动态。利用互联网、微信、电话等了解各级政府与当地社区、相关乡镇疫情防控要求,跟踪了解茶芽生育进展、气温变化,开展开采时间、采茶劳力需求等协同预测工作。 2.组织做好劳务人员对接与安全防护。根据疫情动态和地方控制人员流动规定要求,结合采茶劳力需求预估,做好采工对接安排工作,重点挖掘本地采茶人员潜力。同时,要正确掌握采茶人员的身体健康与接触情况,做到健康、无隐患。组织确保务工人员口罩、斗笠、雨衣、雨靴等必要的防护用品的配备工作,引导做好卫生间配足洗手液、肥皂等卫生用品的检查工作。 3.组织做好茶厂设备维护与加工准备。各企业、大户要提前整理好茶厂卫生和设备开机前检修调试工作,力求做到茶厂通风透气、整洁有序,确保加工设施正常开机与良好运行。 4.组织引导分区块错峰采摘。在疫情没有解除情况下,经当地村委准许,可执行一人包区块采摘法,即早期茶园按每人一亩半天包区块采摘,稍迟开采茶园按每人若干茶行包干采摘,以有效减少人员的密集度,确保春茶的采摘量。疫情好转允许外地劳务人员流动后,引导做好每位劳务人员的健康情况和相关信息登记工作,做好分散住宿、测温消毒、安全就餐、包区块采摘等预案工作。 5.组织开展茶叶加工生产。在组织包区块采摘的基础上,为避免集中称量搬运鲜叶原料带来可能性感染,引导组织采用上山分散称量法收集鲜叶。茶青及时进厂加工,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要求执行,加工全过程应规范操作程序,以一人承担一环节来有效降低人员集聚生产的问题。尽量使用自动智能加工设备和加工流水线作业,合理分配产能,减少茶厂用工数量。视原料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茶类结构,错开茶类加工时段。 6.有序推进茶叶交易。青叶市场和干茶交易请遵循有关职能部门和当地政府的要求与管理。建议各地暂停青叶交易市场,组织做好青叶就地就近消化工作,引导采取加工企业与农户点对点对接、订单收青、或委托加工企业代加工等方式,尽量减少可能产生的人员流动和聚集。 7.积极推广机采新模式。鉴于今年采茶工短缺问题突出的预测,为提高下树率、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可引导对备有采茶机的茶企与大户,前期采用“跑马采”,中、后期适度留养,扩大采茶机采摘比重,调整或增加适制名优茶产品,以稳定和保障基本生产收益。或引导组建机采服务和代加工服务中介组织,开展第三方应急性、常规性茶叶生产服务工作,以保障有效的机采和加工能力。 8.努力拓宽销售渠道。鉴于今年部分茶叶节会展销活动将受到影响,组织做好探索推广新型销售模式工作。有序组织探索与销区茶商组织点对点对接联销模式,指导广大茶农茶企使用淘宝网、京东、微店等线上交易和现代物流手段。有条件的可开展网上春茶节等活动。 9.密切关注“倒春寒”影响。今年为早春之年,较往年更容易发生“倒春寒”,一定要掌握春茶时节的天气预报,做好茶叶气象与疫情应策新情况新动态信息上传下达并及时、正确发布。有条件的引导扩大茶园“倒春寒”保险覆盖面,在倒春寒来临前夕通过抓紧采收、烟熏或喷雾等来减少受冻损失。 五、水产养殖管理要点 1.合理调整生产计划。养殖企业根据疫情发展形势、水产苗种供应和商品鱼市场销售等情况,科学制订养殖计划,及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和模式;加强池塘、水、电、排污等系统的设施设备的检修,加强苗种、饲料等养殖生产必需物资筹备,确保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及时开展科学规范养殖生产。对目前尚有较多商品鱼积压的养殖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水产品市场信息,着重做好水产品供需对接,降低存塘积压,同时做好渔资、鱼苗的有序供应,确保新一轮养殖生产不受影响。 2.抓好生产过程疫情防控。积极做好防疫知识普及和政策宣传,引导广大渔业养殖主体科学应对当前疫情,指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如:做到池塘分区域专人管理,生活相对隔离,操作独立分开,确保人员安全。 3.加强病害防控技术指导。对水产品存塘量较大的池塘,应密切关注水体溶解氧变化,防止因缺氧“浮头”而造成损失,同时防控水产病害发生。对设施大棚养殖的则要做好保温工作,保持棚内池塘水质稳定。 六、动物疫情防控要点 1.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殖场应积极储备饲料及玉米等饲料原料、疫苗、兽药等生产资料和蔬菜、禽蛋、肉、奶等生活资料,储备足量防护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橡胶手套、红外测温仪等防疫物资;要及时了解主要畜禽原料、产品供求信息,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前落实运输保障,避免出现生产资料供应中断和畜禽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受阻。 2.加强人员防护管理。完善复工人员情况登记台账,制定外地返场员工工作方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监督工作人员在生产管理中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严消毒、戴口罩、穿工作衣,无特殊情况禁止出场;建立体温日常监测制度,如人员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及时上报并指导其到当地发热门诊就医。做好外来人员体温测量和情况登记,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场区。禁止养殖场内部群体性聚餐、聚会等活动,减少人员流动,做好个人卫生;员工就餐应实行分时段或分餐制,尽量避免同时聚集用餐;做好食堂加工环节严格生熟分开,加强餐具、用品的消毒及管理;做好餐厅服务人员岗前体温测量。 3.加强动物疫病管控。密切关注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动态,切实做好疫情排查监测;按照国家要求,做好畜禽疫病强制免疫和效果监测,对超过免疫保护期或抗体不达标的群体及时开展补免,确保常年免疫合格率超过70%;加强养殖场隔离、消毒和封闭饲养管理,强化养殖环境、工具和设施的卫生清理、消毒,切实消灭病原,有效阻断疫病传播途径,提升生物安全水平;严格按照规定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严防乱扔乱弃;发现畜禽出现群体发病或者异常死亡的,应当立即向属地区、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要点 1.蔬菜作物。重点防治猝倒病等苗期病害,以及立枯病、灰霉病、疫病、菌核病、根腐病和生理性病害等,虫害防治蚜虫、红蜘蛛、蜗牛和黄曲条跳甲等。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大棚蔬菜抢晴天及时清除枯枝黄叶、病叶、病果并移出棚外。必要时采用对口药剂防治,阴雨雪天气湿度高,应尽量减少喷雾,可用喷粉或烟熏等方法。坚持科学合理用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努力减少病虫危害损失。 2.粮油作物。重点抓好油菜中后期菌核病、霜霉病和蚜虫的防治。做好田间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根系活力;摘除基部黄叶、病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菌源基数。油菜菌核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如花期遇多雨天气,十分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各地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适期,及时防治。防治菌核病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各防治一次,抢晴用药,早开花早防治。药剂可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克,255克/升异菌脲悬浮剂150克,或25%咪鲜胺乳油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每亩可加入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兼治霜霉病,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克兼治蚜虫。为防油菜缺硼影响产量,可亩用25%的速效硼50克进行叶面喷施。长势差、抗逆性差的田块,可加施0.2%的磷酸二氢钾。 3.经济作物。重点做好果树、茶叶、叶菜、草莓等作物病虫防治。桃、梨等落叶果树萌芽前及柑橘园可使用石硫合剂做好春季清园工作,降低病原基数,后期花期后注意防治桃褐腐病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柑橘红蜘蛛可选用43%联苯肼酯悬浮剂3000-5000倍液。2月中旬温度逐渐上升,茶园关注茶橙瘿螨和蚜虫的发生危害,防治茶橙瘿螨可选用99%矿物油200~300克/亩, 蚜虫选用0.6%苦参碱水剂50~60毫升/亩防治,对达标防治茶园通过及时采摘、修剪并带出田外销毁等农业措施,可有效降低危害程度。 2月部分叶菜生产农事要点 来源:杭州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