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15/2020-28603 | 成文日期 | 2020-06-22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水利综合类 |
文号 | 萧农提字〔2020〕5号 | 有效性 |
黄山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美丽可持续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从美丽萧山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萧山区共计开展1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34个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建设。其中,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欢潭村已完成项目建设,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开园迎客。目前,2018年启动的第一批30个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已通过区级综合验收;截至5月30日,2019年启动的第二批40个提升村立项项目360个,已开工建设324个,开工率90%,形象进度45%;第三批64个提升村已有57个村确定规划设计单位,正在开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建成后,为加强后续长效管理,我们草拟完善《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标准明确、管理规范、运行有效、责任落实”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体系,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变“一时美”为“长久美”,主要做法如下:
一、注重引导产业植入。我区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加快创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安排财政资金5亿元,全面提高乡村产业扶持力度及扶持比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运动休闲、民宿经济、民俗文化、康养产业”等美丽经济,推动美丽经济成果转化。如,举办首届区乡村旅游节,历史文化村落进化镇欢潭村成功牵手浙旅集团,河上镇东山村连续举办13届年糕节,大力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
二、注重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党政主导与社会协同相结合。如,浦阳镇灵山村上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上镇“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被写入新时代“枫桥经验”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党湾镇筹建成立杭州市首批村级乡风文明促进会,戴村镇探索“映山红社会治理模式”,义桥镇走出“微信治村”基层治理新路子,进一步开创了美丽乡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注重乡村品牌建设。一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保护好明清古村落,将其完美的融入到村庄建设中来。例如:大汤坞新村还原了古村风貌,茅湾里印文陶窑址和7个文保遗址,加上明清古宅、樟坞庙,一同构成了乡村“十景”,丰富了大汤坞新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后大汤坞新村从美丽乡村提升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转变成文旅融合精品村,成为萧山南片乡村旅游的标杆。二是打造“一村一品一合作社”。 品牌村建设不仅重塑萧山传统特产的知名度,更提高了广大种植户的收入和积极性。目前,已经有了“茶叶品牌村”的进化镇云飞村、“芹菜品牌村”的益农镇三围村、“萝卜干品牌村”的瓜沥镇兴围村、“粮油品牌村”戴村镇南三村、“青梅品牌村”进化镇吉山村、“苗木品牌村”新街街道盛中村。三是推广“乡村十二季”文化品牌。立足文化、提炼品牌,在萧山,贯穿一年的“乡村十二季”文化品牌活动正勾勒出乡村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模样。春天新街街道的中国(萧山)花木节、夏天楼塔镇的半年节、秋天临浦镇的方顶柿丰收节、冬天河上镇的年俗文化节暨东山年糕节……随着各镇街文化品牌的树立与提升,全区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的乡村文化盛景,。接下来,将在全区范围内挖掘、塑造和提升萧山独特文化,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我区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佟桂莉书记指出要狠抓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抓好现代农业,深入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响农业特色品牌;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打造集约化、品牌化电商新模式,搭建科创园、众创空间等新平台。今后我们将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休闲观光农业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经营主体拓展经营内容,发展接二连三产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的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审批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文化和旅游发展项目。
五、注重培育乡村人才。去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突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政治功能,大力推动人才资源向农业农村一线集聚。发挥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从区管干部、区管后备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拔了206人,组建成立了6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和13支“人才科技服务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力支撑。
再次感谢您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22日
承办联系人:胡伟利 联系电话:8217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