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九三学社:从用地机制着手优化营商环境 为“新制造业计划”铺路架桥

发布日期:2020-04-14 09: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是九三学社的委员董可星,我发言的题目是《从用地机制着手优化营商环境,为“新制造业计划”铺路架桥》。

2019年,杭州出台“新制造业计划”,提出今后5年,每年要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加大项目招引、扩大有效投资,是对冲疫情影响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但是,去年萧山的工业投资仅占全社会投资的7.6%,项目“洽谈多、落地少,签约早、开工迟”,许多项目因为没地或者供地太慢被搁罢。萧山要实现赶超跨越发展,要确保洽谈的项目能落地,就必须解决解决用地机制问题,实现“地等项目”。

“用地”症结有哪些:

症结一、三个规划的约束。按照“新制造业计划”要求,萧山今后五年至少要出让工业用地1万亩,而目前,同时符合城乡规划、用地规划和环境规划的二类工业用地,仅为1/5左右。另一方面,存量拓展也受规划约束,去年区委办43号文件规定,允许工业园区内评价为A、B类的存量土地容积率提高到3.5,但前提要求符合规划,262家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不到1/3。

症结二、做地机制的困扰。产业用地由镇、街、平台负责做地。由于资金压力和财务制度原因,各地普遍采用企业垫资的做法,出让后再返还给企业。在这种模式下,用地企业早早为政府垫付了征地补偿费用,然后要等规划调整、等指标落实,一等几年甚至十几年,拿到土地后,早已错过了产品生产、销售周期,出现大量“供而未用”闲置土地。

症结三、用地企业的烦恼。萧山土地出让的“三通一平”工作还不够到位,我们调研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各类管线迁改未完成;二是二次青苗补偿和围墙退让等与集体关系问题未了断;三是水域占补没做到位。像图中的出让地块,一头是政府做地没有完成水塘的占补平衡,另一头企业自行填掉,却要遭到执法部门的处罚。

“用地机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过去我们把它抛给某一个部门,实际上是忽视了问题的系统性。唯有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才能治本。为此,我们有以下四点建议:

建议一、统筹落实规划调整。首先,属地政府要开展务实的摸底调查,重点围绕三个规划,并结合招商实际提出切实的调规建议。其次,要成立由规划、经信、生态环境和属地政府组成的专家小组,围绕园区布局、三规协同,模拟项目落地的条件,磨合出最大公约数。最后,探索制定过渡性政策,允许部分规划外企业办理临时许可。

建议二、建立产业做地资金池。建议成立区级产业做地资金池,这将有助于缓解产业项目征地报批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提高土地报批的效率;也将有助于企业从冗长的做地手续中挣脱出来,加快项目落地的速度。与此同时,要制定长效的资金池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池”专账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作,“借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建议三、提高净地出让标准。净地出让要提高到“多通一平一围栏”的标准,并且建立一套净地出让的联合验收机制,经实地验收符合标准方可出让。同时,由镇街负责加强对已出让产业用地环境的维护,避免让企业承担二次青苗补偿以及其他不必要的费用。

建议四、储备存量用地用房。首先是建设一批存量,提前对有条件的土地启动征用和转用手续,储备存量建设用地,部分可由国企建设标准厂房、工业综合体,形成存量招商空间。其次是改造一批存量,结合园区布局和规划条件,收储优质的地块和结构安全合理的厂房,加以改造储备。最后是盘活一批存量,对有场地、有招商意向的企业进行信息储备,通过出租、合资、作价入股、股权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存量盘活。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最后请大家看一张流程图,第一部分是调规需要的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多至数年;第二部分是做地、挂牌需要的时间,一般在半年左右;第三部分是项目开工前的报建时间,现在平均50天。“地等项目”就是把前两个部分提前做好,项目来了就能落地。因此改进用地机制就是改进政府工作效能、就是改善营商环境、就是增强核心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