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评单位 | 序号 | 目标名称 | 目标任务 | 完成情况 |
区法院 | 1 | 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全面巩固提升审判执行质效 | 进一步提高审判执行质效,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一是通过优化审判管理制度,借助智慧法院信息化手段,大力提升审判执行效率,至年底全院月均存案工作量控制在1.7个月以内,未结案控制在4000件以下。二是全面提升“质量建设年”活动成果,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建立异动指标报告制度、完善院庭长监督管理机制,至年底民商事案件实际履行率超过80%;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控制在4.5%以内。我院审判质效在全省、全市争先上位,并处于领先地位。 | 截至2019年12月,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38911件,结案39547件,均居全省法院第5位;一线法官人均结案433.63件;月均存案工作量1.83个月,同比减少0.12个月;同期结案率101.63%,未结案4059件,为近年来最低;全年办案效率在全省收案量3万件以上的11家法院中名列第一,在全省收案量2万件以上的28家法院中名列第三。开展“案件质量建设年”活动,实施办案质量效率双提升工程,以案件评查和效率管理为抓手,构建以质量、效率、效果为核心的十项办案考核指标和量化评价体系。截至12月,区法院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3.00%,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到100%,月均存案工作量、平均审理天数、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法官人均结案数、一线法官人均结案数、民事调撤率等主要办案质效指标均高于全省基层法院平均数,表现优异。 |
2 | 巩固“执行破难”成果,打通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 | 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一是加大执行力度,有计划定期开展涉民生、涉金融、涉特殊主体案件执行专项活动,提升执行强制性和精准性。二是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拓展失信惩戒渠道,畅通拒执罪自诉追究程序,加大对拒执犯罪的打击力度。三是规范执行程序、执行行为。加强终本案件管理,借助移动微法院等科技手段,使执行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执行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格局。健全执破衔接机制,明确执行分配和破产程序衔接有关措施,构建执行破难长效机制。 | 区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2365件,办结13255件,同期结案率107.2%。严格落实浙江高院出台的“史上最严”执行措施,公布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304人,限制高消费12926人,网上布控1777人,司法拘留949人,罚款32.99万元,违法制裁率34.83%。移送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43件47人。被最高法院和人力资源部评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充分发挥执行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格局,圆满完成“综合治理执行难三年行动”。联合区妇联建立未成年人探望权纠纷执行案件联动机制,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高度重视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执行工作的审议意见,制定21条整改措施,出台“执转破”、立审执协调运行等制度,规范执行行为、强化执行实效。 |
3 |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萧山发展大局 | 一是破立并举加大破产审判力度,加快“僵尸企业”资产处置出清,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服务萧山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二是在稳增长、保稳定、防风险、保企业方面担当有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萧山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四是加强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积极运用行政争议调解制度,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五是全力支持和依法保障亚运筹备、城中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推进,促进萧山城市高品质发展。 | 加大破产案件审判力度,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审结破产案件14件,引导14家企业有序退出市场,涉及标的59亿元。加快“僵尸企业”的处置工作,共盘活企业存量资产53.11亿元,释放土地资源2568亩、房产面积72.26万平方米。对债权债务关系清楚简单的案件适用简化审理,审结2件,平均审理天数在6个月内。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共审结涉黑涉恶刑事案件45件283人,其中涉黑案件8件90人。审结具有重大影响的胡剑冰等人“套路贷”涉黑案、马卫明等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扫黑除恶成效全省前列,得到中央扫黑除恶第十一督导组的高度肯定。走访企业30余家,向全区1400余家企业发放《企业常见法律风险提示100条》,依法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打击侵权,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积极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192人次,出庭应诉率90%,同比上升16%。(此项数据截至11月) |
4 | 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切实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 一是创新司法便民利民为民机制。全面推进新型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司法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应用力争综合排名全市第一。深化“星级法庭”建设经验,不断发挥人民法庭基层司法服务窗口作用,把矛盾化解在源头。二是加强对涉民生案件处置力度。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加大对非法民间借贷、不诚信诉讼、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妥善办理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药品安全、劳资纠纷等案件,力争案件处理社会“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 全面升级诉讼服务中心,严格对照浙江高院诉讼服务中心标准,立足萧山实际,进行软硬件改造提升,现已具有导诉分流、诉前调解、立案服务、繁简分流、立案调解、简案速裁、判后答疑、执行服务、信访办理、综合服务和社会服务等线上线下多项功能,积极为群众提供智能化、全方位、零距离的诉讼服务体验。实行“123”工作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立案告知指引,方便群众诉讼。立案庭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争当“八个排头兵”十佳先进集体。强化民间借贷协同治理,建立“职业放贷人名录”,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共审结民间借贷案件3177件,标的额23亿元。(此项数据截至11月) |
5 | 着力推动改革创新,有力促进司法公正高效 | 一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最大限度激发改革效能;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准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和速裁程序。二是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深化案件繁简分流,使办案效果最大化。三是全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积极吸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全面打造“互联网+”诉讼服务。2019年底力争移动微法院、智能化诉讼服务中心、智慧办公平台等8个智慧法院两年规划项目全部投入使用。 | 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细化职责权力清单,实现有序放权和有效监督相结合。健全完善专业法官会议制度,指导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进一步强化院庭长对“四类案件”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探索从“诉源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三个维度打造全方位诉源治理格局,源头防范化解矛盾纠纷效应日益显现,新收案件增量得到有效控制,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下降20.81%。加快智慧法院建设,移动微法院、政法一体化、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办公智能平台、智能金融审判、类案智能预警等6个项目已经建成使用,其中“移动微法院”进入深度运用,共使用网上调解、送达、交换证据等186295件次。智能送达率达到95.59%。(此项数据截至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