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00/2019-12375 成文日期 2019-05-14
发布机构 萧山区 主题分类
文号 萧民提字〔2019〕3号 有效性

对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2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9-05-14 09: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冯建成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做好萧山区地名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之一,是社会各界进行各种交流、联系的基本工具和媒介之一。一个好的地名,既要外表字形美,又要内涵健康美;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继承老传统;既要有地域特色,又要能被人们接受和欢迎。一个地名的产生,从无到有、从鲜为人知到广为流传,是一个逐步传播和筛选的过程。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克服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畅、资金短缺、理念滞后等原因而造成的我区老地名消失严重等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地名质量,使我区的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一直是我们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您的建议与我们的想法也不谋而合,我们有着共同的认识。

一、关于扎实做好老地名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工作问题

1、地名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0年开始我区就着手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试点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全面完成各项普查工作,2019年我区还被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评为了全国先进集体(杭州唯一、全省仅四)。共普查各类地名8301条,标准化处理地名360条,补设村(社区)牌、路牌、巷弄牌等各类地名标志3375块,拍摄多媒体照片15077张,修测标绘1:5万普查成果图10幅,取得了较好的普查成果。通过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区行政区域内各类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概况等基本情况,按国家要求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同时实现了国家地名数据库与我区地名地址信息库的数据交换功能,可对地名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以确保地名数据的现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2、地名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05-2020),我区于2008年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2008-2020),对地名命名更名原则、不同区域的地名采词要求、老地名保护规划、地名标志体系规划、地名调整优化规划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我区地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目前,该规划实施期限即将到期,下一步我们也将根据《杭州城市地名总体规划》重新编制进展情况,适时开展我区新一轮的地名分区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我区作为省级试点,创新思路,克服没有经验可循的实际,制定完成了符合瓜沥发展要求、适应产业布局、方便社会交往、体现瓜沥文化特色的《瓜沥镇地名详细规划》,积极助推瓜沥小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也为编制其他镇级地名详细规划积累了经验。

3、规范地名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省市地名管理办法以及杭州市对萧山撤市设区后有关地名命名更名的规定,目前我区范围内地名命名更名,一般由建设单位拟定命名更名方案并提出申请,然后报我局审核后,再上报杭州市民政局审定,最后报区政府审批。同时根据杭州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对于建成两年以上的道路,建设单位尚未提出命名方案的,可由所在地的地名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命名方案。也就是说对于建成两年以上的道路,可由我局直接组织命名。对于重要区域的道路命名更名,我们一般均采取公开征名、专家论证、公示等方式予以确定。例如钱江世纪城的道路命名,就是在专家拟定命名方案的基础上,再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公示等环节后确定。像北干街道恒隆商圏的部分道路命名,就是通过向社会公开征名的方式确定了“睦友巷、泽黎巷、尚真巷、清磊巷、守真弄、树诚弄”等名称,最终选用的名称全部来自“民间智慧”。今年,我们还将联合钱江世纪城对亚运村内道路、桥梁等进行有奖公开征名。以“智慧众筹”的方式来确定道路名称,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聪明才智,保护和传承好我区的优秀地名文化。

4、营造保护氛围工作。近年来,我们先后在《萧山日报》推出“村名故事”、“萧然寻古”、“寻找老地方”等栏目,通过《浙江区划地名》《萧山发布》《萧山民政》等微博、微信平台积极发布相关文章,讲好萧山地名故事。开展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宣传活动,在城区主要路段,利用路牌、公交候车亭等设置地名文化公益宣传广告,在萧山首家城市公共阅读平台--欧鹭书院开展地名文化沙龙活动,传播我区优秀地名文化,提高市民的地名文化保护意识。先后编制出版了《萧山区地名志》《萧山渔浦史话》《萧山地名故事》《萧山地名杂记》《萧山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图说》《萧山古今图说》等十余本地名图书,其中《萧山地名文化系列地图》还获得了“2014年中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是当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拍摄了《潇潇湘湖》地名文化微电影,荣获了2016中国梦(浙江)微电影大赛的最佳短视频奖和“美丽浙江·微力无穷”微电影大赛优秀奖。今年我们还在着手编制新的《萧山地名影像图册》,筹备开展萧山地名诗歌创作大赛。通过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我区地名文化建设工作。

二、关于健全老地名保护的工作体系问题

1、理顺工作体制。地名管理是一项涉及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房产登记、户籍管理、工商登记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目前我区已建立了由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城管、公安、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我局,统筹协调全区地名工作。结合我区地名管理工作实际,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地名管理工作职责》,对成员单位的地名管理职责予以了明确,建立了“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成立专家顾问组织。目前我局正在筹备建立萧山区地名专家咨询小组,该小组将主要开展地名学术研究交流、地名命名更名咨询服务、协助编纂地名文化图书等工作。

3、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区财政每年安排区划地名工作专项经费约75万,主要用于行政区划管理、地名标志设置、地名信息化建设、地名规范管理和地名文化建设等事务,确实经费非常有限。今后我局也将向区财政局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三、探索老地名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问题

1、固定保护。目前我区已分两批公布了《萧山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古镇落、古村落、古街巷、地方特色等各类地名118个,其中14个还被列入了杭州市级保护名录。今后这些地名没有特殊情况、未经法定程序,都将不能随意更改,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得以传承。

2、移植保护。移植保护老地名,这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我们按照“不轻易舍弃”和“规模方面保大舍小、知名度方面保高舍低、年代方面保长舍短、品位方面保雅舍俗”的原则,通过“移植”手段恢复了一批老地名。如以民国时期的潘右乡而命名的潘右路、以原盈丰乡命名的盈丰路、以原梅花楼村双桐轩自然村而命名的双桐路、以原城北村井亭徐自然村而命名的井亭徐路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安置小区,基本都以原村名命名,如利一家园、盈丰佳苑、湖头陈花苑、塘湾名苑、姚江岸家园等等。

3、派生保护。通过“派生”手段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进行弘扬,使其成为更具知名度,也是一种方法之一。如城区的育才东苑、育才西苑因育才路而派生命名,潘水苑、潘水桥、潘水路等因“潘水”这一古地名而派生命名,回澜路、回澜南园、回澜北园因“回澜桥”而派生命名等等。

4、标志保护。近年来,通过“立碑挂牌”的方式向社会展示老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概况等,以充分展示我区优秀地名文化,我区也作了积极尝试。如楼塔、河上、南阳等镇街,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设置了一大批道路街巷标识标牌以及墙绘等等。对一些古桥、古建筑等,我区也结合文物保护碑的设置,作了地名文化的记载和宣传。另外,我们还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湘湖景区设置了一批“智慧路牌”,通过手机扫描路牌上的二维码,便能了解到相关道路的名称来历、实体概况等信息,同时还能获得周边“吃、住、娱、乐、购”等信息,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又能获得“地名文化大餐”。

5、遗产保护。目前省民政厅正在研究制订《浙江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一旦出台,我局也一定会积极做好宣传和贯彻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在区级有关部门、镇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协调,主动作为,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把地名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拓展创新地名文化保护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使更多的老地名得以传承和保护,为弘扬萧山精神、增强萧山魅力、贡献民政智慧和力量。

最后感谢您对地名管理工作的关注,感谢您提出的诚挚建议,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地名管理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做好我区的地名管理工作。

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

2019年5月14日

抄  送: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陈红委员

承办联系人:肖枫               电话号码:1368578158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