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8年度萧山区市场主体登记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19-02-03 10: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行政审批分局

2018年是改革开放开启新征程的一年,萧山区委区政府统筹谋划抓发展,精准聚焦抓落实,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符合萧山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的转型发展之路,为进一步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商事制度改革红利进一步显现,我区市场主体得到了发展,但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本文拟通过对我区市场主体准入情况进行横向、纵向深入分析与思考,将其作为我区经济发展、创业创新的晴雨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全区市场主体基本情况分析

(一)市场主体总量稳步攀升

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累计实有市场主体162672户,注册资本(金)8575.05亿元(美元汇率按6.6计算),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10%和23.29%;

实有内资企业83136户,注册资本(金)7568.549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72%和23.88%;

实有外资企业1420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62%,注册资本(金)152.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02%;

实有个体户77615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55%。

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76%。成员出资总额为41233.1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0%。

(二)市场主体增量平稳上升

2018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32296户,比去年同期增长22.84%,新增注册资本(金)1641.778亿元(美元汇率按6.6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40.88%。

新增内资企业17560户,同比增加29.31%,注册资本(金)1533.3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55%;

新增外资企业177户,注册资本(金)16.4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9.23%和8.7%;

新增个体户14538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38 %。

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67%,新增出资额1295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7.49%。

(三)注销退出量大幅上升

因市场退出机制日益完善,我区注销主体大幅上涨。我区今年共注销市场主体12286户,较去年同期增加了76.87%。其中:

注销内资企业3435户,较去年同期增加了70.74%;

注销外资企业80户,较去年同期上升77.78%;

注销个体工商户8758户,比去年同期增长79.98%,同比增幅较大,其中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企管线对连续2年未依法报送年度报告的2083家个体户进行了依法强制注销,二是今年以来我区继续“调结构、促转型”,淘汰高污染、低效益及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的个体工商户,使他们不断退出市场;

注销农民专业合作社13户,比去年同期下降40.9%。

(四)市场主体迁入、迁出量齐增

2018年度,共有2109家企业迁入我区,累计注册资本176.70亿元,平均注册资本837.84万元。迁入企业数同比增长66.32%,累计注册资本同比去年增长41.93%。迁入企业以杭州市内为主,其中来自江干区446户,占总数21.15%,滨江区的有436户,占总数的20.67%,西湖区247户,占总数的11.71%,上城区218户,占总数的10.34%,余杭区145户,占总数的6.88%;另外,共有78家浙江省内杭州市以外地企业、43家省外企业办理迁入手续。

有1338家企业迁出我区,累计注册资本121.72亿元,平均注册资本909.72万元。迁出企业数同比去年增长64.17%,累计注册资本同比去年增长109.5%,平均注册资本同比去年增长27.63%。滨江区是萧山区迁出企业首选的迁入地,共有331家企业迁入滨江区,占总数的24.74%,江干区145户,占总数的10.84%,余杭区138户,占总数的10.31%,西湖区101户,占总数的7.55%,上城区67家,占总数的5.01%。此外,共有107家企业迁入省内其他地区,以宁波、义乌、绍兴和丽水为主,68家企业迁往省外。

二、全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1、从总量来看

截至2018年底,全区累计实有第一产业内资企业1245户,注册资本79.65亿元,占内资企业总数和注册资本总额的1.5%和1.05%;实有第二产业内资企业20085户,注册资本1427.94亿元,占内资企业总数和注册资本总额的24.16%和18.87%;实有第三产业内资企业61806户,注册资本6060.95亿元,占内资企业总数和注册资本总额的73.34%和80.08%;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内资企业持续扩大优势,总量三产分布比例为1.5%:24.16%:74.34%,与2017年的三产比例1.7%:28.2%:70.1%相比,我区内资企业存量三产分布进一步优化。

2、从增量来看

截至2018年底,全区新增第一产业内资企业110户,注册资本114622万元,占内资企业增量和注册资本总额的0.63%和0.75%;新增第二产业内资企业1883户,注册资本2195187万元,占内资企业增量和注册资本总额的10.72%和14.32%;新增第三产业内资企业15567户,注册资本13023639万元,占内资企业增量和注册资本总额的88.65%和84.93%;新增内资企业三产分布比例为0.63%:10.72%:88.65%,从新增内资企业数量来看,可以看出新设内资企业以第三产业为主。从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金看,在新增内资企业数量占比从去年的11.8%下降至10.72%的情况下,新增第二产业内资市企业的注册资金占比从去年的4.2%增加至14.32%,说明我区新增第二产业内资企业的规模和质量有大幅上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区市场主体三产分布进一步调整,市场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企暖回稳,无论是主体总量还是主体增量,均呈现出稳健态势;第三产业优势扩大,第三产业内资企业存量和增量占比均大幅增加。

3、从行业划分来看

从市场主体数量角度看,我区新增内资企业市场主体按行业划分,所占比例最多的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6002户,占34.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投资与资产管理、社会经济咨询、劳务派遣、会议会展服务等行业)2473户,占比14.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软件服务等行业)2351户,占比13.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包括科学技术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行业)1644户,占比9.4%。

从发展速度角度看,增长最快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8年新增内资企业市场主体2351户,比上年增长132.1%;其次是教育业,新增207户,比上年增长97.14%;排第三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新增267户,同比增长63.8%;建筑业内资企业市场主体新增1030户,同比增长40.52%。

我们需要看到,2018年,部分行业发展速度出现负增长。发展速度下降的行业有制造业、采矿业、金融业、农林牧渔业等。2018年新增制造业内资企业市场主体820户,同比下降5.7%;新增采矿业2户,比去年的42户下降95.2%;新增金融业内资企业市场主体234户,同比下降4.5%;新增农林牧渔业110户,同比下降4.3%

三、全区市场主体发展特点

(一)数字经济发展迅速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资源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研发与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劳动就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2018年,我区实有数字经济市场主体6531户,比2017年的3936户增加了65.93%,其中,2018年新增数字经济市场主体2595户,比2017年的1224户增长了112.01%(数据按照《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中的7大类128个小类行业作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范围)。可以看出,萧山区数字经济市场主体有了飞跃式的增长。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高速发展的助推器。为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的融合应用,萧山区委区政府印发《萧山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促进了我区数字经济市场主体的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主体不断壮大

1、教育培训业市场主体有序发展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出台及完善,我区教育培训类市场主体迅速发展。2018年新设教育培训类市场主体678户,同比增长41.84%,新设民办学校46家,比2017年的5家增长820%,可以看出我区教育培训行业主题创业创新积极性高涨。

2、健康产业市场主体增长迅速

健康萧山建设是事关全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推进健康萧山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区制定了《“健康萧山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发展康复护理及疗休养业、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发展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创新发展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健康产业市场主体。2018年新设健康产业市场主体(经营范围中含“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经营”、“养老服务”、“健康咨询”等词条的市场主体)2915户,比2017年的1683户增加73.2%。可以看出,我区健康产业市场主体增长迅速,“健康萧山2030”规划有了初步进展。

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稳步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也是萧山服务业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2018年,我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规模稳步扩大。截至年底,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市场主体达3370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3.3%.2018年新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市场主体637户,同比增长27.9%。其中,2018年新增快递企业15户,比去年同期上升25%。

4、会展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会展业是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等活动的总称。近年来,萧山区抢抓“后峰会、前亚运”历史机遇,发挥国博中心主战场作用,切实推动会展产业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区会展业市场主体(经营范围中含有“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活动策划”等词条的市场主体)达6987户,与去年同期的4413户相比,增加58.32%。

5、旅游业市场主体增速较快

萧山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打造休闲胜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区”为目标,坚持产业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使萧山成为杭州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的重要引擎。2018年,我区共有住宿与餐饮业市场主体9166户,同比增长47.65%;2018年新设住宿与餐饮业市场主体2958户,同比增长43.1%。截至2018年年底,我区有经营范围中含“旅游信息咨询”、“旅行社业务”等词条的旅游业市场主体1212户,同比增长43.77%,增速远高于平均水平。

6、商务秘书托管企业增量显著

商务秘书企业是为入驻的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及其他配套商务秘书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我区共有7家商务秘书企业。截至2018年底,我区共有商务秘书托管企业3721家,同比上升了109.28%。2018年全区新登记商务秘书托管企业1943家,同比增长136.95%。我区商务秘书企业托管的小微企业大多为电子商务企业,在创业创新的进程中,商务秘书企业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三)投资类市场主体发展停滞

2018年,全区新设投资类企业1287家,为2017年全年数量的71.4%(查询口径为经营范围中有“投资”词条的市场主体),2018年7月底上级部门出台政策后,停止新增投资类企业,是我区投资类市场主体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严控投资类企业对市场的稳固、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起了暂时性的作用,但较大影响了我区市场主体增量,也直接制约了湘湖金融小镇、钱塘江金融港湾的发展,不利于我区“大金融”发展思路,可能会误伤落户我区的一些重点项目,阻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影响我区经济发展活力。

(四)平台经济主体发展亮点纷呈

目前,我区时逢“后峰会、亚运会”的历史机遇和“大湾区”建设、“拥江发展”的战略机遇,为进一步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萧山区谋划布局“1+4+X”产业发展格局(“1”是指两带两廊,“4”是指“四大平台”,即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科技城)、钱江世纪城、杭州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构建包括“四大产业新城、两大产业基地、八个特色小镇、六个产业社区”为重点的“4286”在内的产业载体,加快实现萧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1、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主体稳健增长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是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杭州市拥江发展的主阵地。现已形成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文化传媒、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总部经济等支柱产业。截至2018年年底,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主体总量达12514户,比2017年底的10713户增长16.81%,增速超全区平均值。2018年市场主体增量为2888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7.88%。

2、特色小镇市场主体迅速成长

我区的八个特色小镇包括信息港小镇、机器人小镇、空港小镇、图灵小镇、未来智造小镇、湘湖金融小镇、军民融合小镇、国际健康小镇。目前发展比较完善的有信息港小镇、空港小镇及湘湖金融小镇,已成为萧山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萧山信息港小镇市场主体准入登记总量已达1670户,其中内资企业1584家,外资企业86家。其中企业经营范围以信息科技类居多。

萧山空港小镇紧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小镇内企业以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企业、物流产业企业为主。目前小镇内(住所登记在萧山区靖江街道保税大厦)的市场主体达913户,比上年增长140.9%。

萧山湘湖金融小镇重点发展私募金融,集聚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上市企业投融资总部等业态,内有市场主体638户,同比增长246.74%。

3、浦阳江生态经济区主体增速趋缓但仍有亮点

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涵盖临浦、义桥、戴村、所前、进化、浦阳、河上、楼塔等八个建制镇的全镇域。作为经济较薄弱区域,这里曾被形容为“被遗忘的角落”,但现在,这片“杭州南花园”被纳入到拥江发展的阵营中,用“交通”与“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通道。

截至2018年底,浦阳江流域(含临浦、义桥、戴村、所前、进化、浦阳、河上、楼塔8镇)在册市场主体数量为32060家,比2017年的28867户增长11.1%,浦阳江流域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的19.7%,比2017年的20.07%有所下降;2018年,浦阳江流域市场主体增量为5048户,比2017年度的4268户增长18.28%,占全区市场主体增量的15.63%,比2017年的16.23%有所下降。

2018年,楼塔镇市场主体增量达498户,同比增长176.67%,增速列全区第一,戴村镇市场主体增量达752户,同比增长103.79%,增速列全区第三,所前镇市场主体增量达772户,同比增长64.96%,增速列全区第六。

从市场主体总量、增量上来看,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在全区没有优势,但部分乡镇平台发展迅速,增速远远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4、瓜沥小城市市场主体发展企暖向好

2018年是瓜沥镇第三轮小城市培育计划的攻坚之年,瓜沥镇围绕“兴城拓港”战略,持续抓实体、稳实业,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整体发展态势趋温向好,市场主体运行平稳。

截至2018年底,瓜沥镇在册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5167家,同比去年增长15.72%,其中内资企业5942家,同比增长12.4%;外资企业66家,同比增加4.76%;个体工商户7718,同比分别增长10.68%。

2018年瓜沥镇新设各类市场主体1771户,较上年同期数量增长27.23%。其中新设内资企业663家,较上年同期增长39.29%,新设个体工商户110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22.21%。

(五)各镇街发展不平衡

在22个镇、街道、平台中,部分乡镇、街道市场主体总量多、发展速度快,部分乡镇市场主体量少、发展速度慢,市场主体数量不平衡、发展速度差异大。市场主体总量排名前五的是北干街道(16625户)、瓜沥镇(15167户)、城厢街道(15150户)、宁围街道(14186户)、新塘街道(12879户),市场主体数量均破一万户大关,同时,楼塔镇、河上镇、益农镇的市场主体数量相对较少,均在3000户以下,主要集中在我区南部地区;2018年市场主体增量最多的依次是北干街道、宁围街道、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厢街道,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楼塔镇、蜀山街道、戴村镇、河上镇、北干街道,其中楼塔镇市场主体增长率达176.67%,蜀山街道达114.96%,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厢街道、进化镇、临浦镇、益农镇、新街街道2018年市场主体增量的增长率为负,市场主体增长放缓。

四、地域发展比较分析

1、与浙江省市场主体数据对比,我区市场主体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值

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54.23万户,同比增长10.26%,其中内资企业220万户,同比增长,14.52%,注册资本总额40.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37%,在册外资企业3.99万户,同比增长6.92%,注册资本总额2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5%;我区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占全省市场主体的2.49%,比2017年的2.42%上升0.07个百分点,基本持平。我区市场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分布来看,全省市场主体三产比例为:1.62%:28.26%:70.12%,与之相比,萧山区的三产比例(1.5%:24.16%:74.34%)第二产业比例更小,第三产业比例更大。

2、与杭州市市场主体数据对比,我区市场主体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值

截至2018年底,杭州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114755户,同比增长11.98%,其中内资企业590492户,同比增长14.89%,注册资本60335亿元,同比增长13.04%,在册外资企业9574户 ,同比增长4.16%,注册资本总额816.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39%。我区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占全市市场主体的14.59%,比2017年的14.45%上升0.1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就增长速度来看,我区市场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与余杭区对比,我区部分市场主体数据被赶超

截至2018年底,余杭区实有市场主体176280户,同比增长22.67%,其中内资企业83795户,注册资本6822.6382亿元,外资企业1246户,注册资本312.03亿美元对比余杭区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区在市场主体总量、内资企业总量、内资企业增量、外资企业增量上,均已落后于余杭区。

余杭区2018年新增内资企业三产比例为0.57%:10.45%:88.98%,对比我区的0.63%:10.72%:88.65%可以看出,我区新增内资企业的第二产业比例比余杭区相对较高。

4、与富阳区对比,各类市场主体数据保持较大优势

截至2018年底,富阳区实有市场主体78024户,其中内资企业30250户,外资企业287户,对比富阳区相关数据,对比富阳区市场主体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区在各类市场主体总量上保持较大优势,内资企业总量、内资企业增量、外资企业总量、个体户总量、个体户增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富阳区。

五、发展建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深化机构改革后的第一年,是“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之年,更是萧山进入亚运时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为推动我区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提高服务精准化水平,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改革打造“精准化”、“集约化”、“人性化”行政审批,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放宽要求、优化服务,提升市场准入营商环境,实现办事材料再精简、流程再简化、标准再统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改革的实现率和群众的满意率,切实优化萧山区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业、群众“获得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使企业、群众来萧投资更加便利。

(二)深耕实体经济转型,夯实第二产业经济基础

萧山区是传统工业强区,面对发展重任,我区须发挥传统优势,通过强化担当、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加快“转”的步伐,奋力实现萧山发展新跨越。依托“钱湾智谷”和万向创新聚能城,发挥杭州“大湾区”建设和“拥江发展”的主战场作用,倾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新高地;利用好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作用,在高端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方面,借助德国‘工业4.0’,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工厂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创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三)着力打造新型业态,持续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最强区。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进钱江世纪城CBD和城区商业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万象汇、天润商业中心、奥体印象城等商业体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临浦等五个商业次中心和市心路-金城路商业轴建设,积极构建社区邻里中心和商业便民服务网络,助推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发展。

(四)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打造萧山经济新名片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经济体转型升级、高速发展的助推器。面对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提高站位,切实提高“谋”的水平,加快培育我区数字经济。我们一要加快数字企业发展、加强数字经济企业融资支持、保障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空间,加强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开拓市场、为数字经济发展拓展空间、营造氛围;二要提升产业数字化程度,鼓励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三是要加大数字经济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发展总部型数字经济企业,强化总部企业人才资助;四是加大数字经济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攻关。要在巩固智慧物流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助网易、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企业落户的契机,打造萧山经济新名片、新亮点。

本文数字来源:

1、2018年市场主体基本数据来源于《杭州市萧山区市场主体基本情况统计表2018年年报》

2、2017年市场主体基本数据来源于《2017年度萧山区市场主体登记情况分析》

3、各乡镇街道平台、特色小镇、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市场主体数据,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投资类市场主体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查询于2019年1月5日。

4、浙江省市场主体数据来源为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浙江省市场主体信息2018年12月份快报》、《浙江省市场主体信息2017年12月份快报》

5、杭州市市场主体数据来源为《浙江省杭州市注册线市场主体基本情况统计表2018年年报》)

6、富阳区市场主体2018年数据来源为《杭州市富阳区市场主体基本情况统计表2018年年报》、2017数据来源为《2017年富阳市场主体登记分析报告》

7、余杭区市场主体2018年数据来源为《杭州市余杭区市场主体基本情况统计表2018年年报》、2017数据来源为《2017年余杭区场主体登记分析报告》

8、瓜沥小城市市场主体数据来源于《2018年度瓜沥小城市市场主体运行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