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三季度内资企业登记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19-10-16 10:3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行政审批分局

今年以来,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入,我局最大限度简化审批、优化服务,开展了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企业登记“同城通办”等工作,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改革红利不断显现,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

一、内资企业登记基本情况

(一)内资企业新增情况

前三季度,全区新设内资企业17353家,同比上升27.40%;新增注册资本1123.5687亿元,同比下降了15.06%,新增内资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647.48万元,同比下降了33.33%。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6442家,新增注册资本975.4428亿元,分别占前三季度新设内资企业的94.75%和86.82%。表1数据显示,我区新增企业在数量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注册资本(金)较2018年有小幅度回落。

1:2015-2019年度前三季度新增内资企业情况对比表

(二)内资企业总量情况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区内资企业总量达到96825家,与去年同期的80018家相比增长了21.00%,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8818.20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307.3827亿元相比增长了20.68%;户均注册资本为910.74万元,与去年同期的913.22万元相比下降了0.27%。其中,私营企业91840家,注册资本(金)为7404.2600亿元,户均注册资本806.21万元,与去年同期的838.01万元相比下降了3.79%。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区内资企业总量在数量和在注册资本(金)上都有所增长(详见表2)。

2:2018、2019年三季度末内资企业总量情况对比表

(三)内资企业注销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累计注销内资企业3586家,与去年同期的注销数2420家相比,增长了48.18%,其中注销私营企业3398家;注销内资企业注册资本共计1736102万元,与去年同期1369839万元相比上升了26.74%,注销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为484.13万元,与去年户均604.25万元相比下降19.88%。前三季度我区注销企业数和注册资本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明显增长前三季度我区内资企业注销总数排前三位的依然为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分别占注销企业总数的35.72%、13.08%和9.68%。

3:2019年前三季度内资企业各行业注销户数

二、内资企业登记特点

(一)新增企业持续增多,注册资本有所下降

前三季度,全区新设内资企业17353家,同比上升27.40%;新增注册资本1123.5687亿元,同比下降了15.06%。根据表4可以看出,超亿元企业数量较上年有所下降,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3.06%。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据了我区内资企业的半壁江山,表明今年三季度末新设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4:2019年三季度末内资企业注册资本分布情况

新增企业数量上升、注册资本下降的原因有:1、今年1月1日前个人开网店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很多“微商”的进驻几乎是零门槛,而新颁布的《电子商务法》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此类型的企业特点是数量大、注册资本较小。2、2019年6月中旬企业开办“同城通办”改革实施,打破了原有属地登记机关受理的传统模式,让企业开办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切实为群众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和实惠,截至三季度末,我区企业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共267家。3、自2018年9月萧山区处非办出台《萧山区金融投资类企业风险核查办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文件中明确的核查办法开展操作,对于拟设立、迁入我区的金融投资类企业,根据风险核查反馈表意见实施注册登记。三季度我区新设投资类企业仅27家。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19年三季度期末企业中第一产业为1282户,第二产业为21282户,第三产业为74261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76.70%(如图1所示),与去年同期的73.77%相比增长了2.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4.69%下降到21.98%。对比2016年至2019年三季度末产业分布情况发现,第三产业比重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户数和规模远远超过一、二产业,为产业分布之首。

5:三季度末内资企业产业分布对比表
今年三季度新设内资企业中,第三产业户数达到15575户,占比达到89.75%(如图2所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新设企业6148家,占第三产业新设总量的39.47%,比去年同期的33.35%增加了6.12个百分点。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新增2272家、2269家,占比为14.59%、14.57%。

(三)企业注销数量上升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累计注销内资企业3586家,注册资本共计17361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18%26.74%,其中成立时间少于两年的企业共2175家,占注销企业总数的60.65%。企业注销便利与否也是评价营商环境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能促进企业的“新陈代谢”。自7月1日浙江省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上线以来,企业从一个入口发起注销申请,通过流程再造,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同步指引”,大大减少了企业在税务、银行等部门来回跑的次数。同时,企业在进行一般注销流程时,债权人公告的方式从原先的登报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节约了企业退出成本与精力。

(四)异地迁入企业数量井喷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萧山区共有3062家企业办理档案迁入手续,同比增长104.00%。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迁入数达到2101家,占迁入企业总量的68.62%。说明萧山区的企业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选择迁入萧山区,企业迁移对萧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各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而企业迁移有利于萧山区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一)继续深化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进一步以高标准深入推进商事登记领域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覆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的生命周期全链条,全主体全方位全周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按照“领跑者”要求,强化落实 “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次数、减时间、减费用”的要求,强化数据共享、互信互认,并逐步覆盖全部证照联办事项。

(二)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建议以“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为抓手,针对符合我区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出台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帮扶政策。推广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加大质量、标准、品牌等方面的公益培训,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增加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助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创造条件,做好迁入企业承接工作。充分了解迁入本地的产业和企业的特点、需求,尤其是对产业政策要素、交通条件等状况的具体需求,并就企业的具体需求与各镇街、平台或者园区进行交流、协商,促使承接地能够最大化地满足迁移企业的各项要求,力争实现企业迁离地与迁入地的双赢。同时,根据地区发展需要创造良好条件吸引符合萧山区本地发展的企业迁入,做好对迁移企业的承接工作。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成长的环境,创造条件使迁入企业能够集群成长。

(四)引入代理人制度,规范中介机构行为。相对于当前代办机构和人员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淡薄,缺少代办人员的准入退出机制。建议参照其他国家做法,制定法规,规定商事登记的代理人员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或者从业资格的专业机构法律专业人员办理。提高申请人办理人员门槛,不在于减轻行政机关的压力,也不在于增加申请者负担,而是更为法制化办理法律事务,杜绝违法和不当的申请行为,提高办事的质量和申请人的社会诚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