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二八” 争当排头兵 赶超焕发新气象 ——专访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倪国平 |
||
|
||
2018年,司法部、省司法厅都完成重组,重组后的司法行政职责更广更强、任务更多更重。2019年,按照法治萧山建设新要求,区司法局将树立牢固的政治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坚定的工作担当,为“平安萧山”建设再立新功。如何在重组合并后更好地推进全区的司法行政工作,记者专访了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倪国平。 记者:新一年的目标已定,区司法局将如何让百姓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倪国平:区司法局将围绕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来不断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从而推进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我们将主打“菜单式”法律服务项目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比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清单和服务指南,在乡镇设立法援、公证、鉴定的服务点,依托省政务服务网络实现“一窗通办”和“一站式服务”;组织引导律师事务所按照企业需求开发法律服务产品,像项目法律风险评估、法律文书审核等。此外,开展特殊人群的特色化服务,像老年人遗嘱公证免费、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专项活动等,为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服务。 记者:在“大调解”和“大普法”体系建设方面,今年又有哪些新动作? 倪国平:今年我们主要通过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热情,让社会力量参与到调解、社区矫正和三治融合中来,真正形成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如通过区人民调解协会,邀请律师、法官给人民调解员培训,甚至直接邀请退休法官、检察官参与人民调解;邀请行业内知名人士参与调解,像物流、民宿、保险等等,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大调解”格局;吸收律师、社会心理机构参与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逐步实现社区矫正由“监管”向“修心”,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同时,探索基层道德评价体系建设,尝试推广群众通过道德评判参与乡村事务、邻里调解、敦风化俗等事项的特色做法,培育“信义文化”“乡贤文化”“孝德文化”等特色品牌。(胡佳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