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敏敏委员代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界的发言
——关于加快推进萧山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新模式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1-16]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是社会保障与福利界的委员戚敏敏,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加快推进萧山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新模式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首次将“养老、孝老、敬老”写入报告。构建养老政策体系,推进医养护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让老人们充分享受到贴心服务,健康快乐地度过晚年生活,一直是政府和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浙江省目前已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省区之一。截止2017年,杭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2011年的17.53%提高到22.16%。萧山区是全市老年人口最多的区,超过了26万人,达到23.99%,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接近1万人。萧山已经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养老事业的投入,但还是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主要问题是:

(一)在宣传舆论上,引导和参与不足。有很多老年人有居家养老的需求,但并不知道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二)从统筹设计上,规划和监管缺乏。社区的养老服务配套用房严重不足,向老年人提供系统的护理和医疗服务还不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

(三)在人才结构上,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康复医院、护理院的医师和护士,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专业性较强的健康管理、康复治疗、心理咨询等服务滞后于服务需求。

(四)在机构类型上,类型和配套不全。缺乏专业、优质、规范的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不能有效兼顾养老服务,未能有效发挥整体优势。对此,结合萧山实际,我们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宣扬积极正确的社会老龄化理念,建设国际化城区相适应的颐养社区,构建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化”系统;参照南京栖霞区“姚坊门”的模式,建立统一的服务品牌和服务标准,建立萧山自己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样板。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活力;优化养老服务投资环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护结合机构,鼓励连锁化、规模化运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在创办五星级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上有零的突破;鼓励国内外高端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落户萧山。

(三)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适老化配套设施,要纳入城市建设和改造规划,统筹考虑建设数量和布局定点,大力推动镇街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特别是老旧小区要重视配套设施的完善。

(四)进一步加快人才培育。建立以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为主,养老护理员为辅、社区助老员等参与的“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服务团队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人才认定上,优先向养老机构基层医护人员倾斜。

(五)进一步鼓励多元参与。要加强资源整合,推广“公立民享、公推民跟、公办民营、公建民营”等多种模式。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承接运营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养老志愿服务,深化“银龄互助”“时间银行”;家庭医生全程参与,开展签约服务向居家和社区养老再延伸,医保政策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倾斜;医养护中的“护理院”要重点参与,大力推动“长期护理照顾险”,节约医保基金。

(六)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家庭型医养护、日托型医养护和机构型医养护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建议养老机构、护理院承担起该区域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和家庭病床的同时,整合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添综合养老服务。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打造智慧养老新格局。

(七)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社区居家养老医养护一体化的宣传力度和氛围,积极营造“老有所学”,提供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的课程;积极营造“老有所乐”,开展满足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文化活动;积极营造“老有所为”,开展老年协会和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化”的养老新模式,是全程、全生命、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只有我们一起重视养老事业,一起孝老敬老,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实现健康美丽新萧山,健康中国2030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