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肖炜委员代表农林界的发言 ——借鉴涪陵榨菜成功经验 擦亮萧山萝卜干“金名片” |
||
|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是农林界的委员肖炜,我发言的题目是《借鉴涪陵榨菜成功经验 擦亮萧山萝卜干“金名片”》。 说到我们萧山的土特产,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萧山萝卜干。 萧山萝卜干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它起源于1890年的清末,以独有的“一刀种、板菜萝卜”为原料,经三次晾晒三次腌制自然风干封坛而成,享有“色、香、甜、脆、鲜”五绝,是杭州农产品七宝之一。鼎盛时期我区加工萝卜干企业有300余家,主要集中在新湾、益农、河庄、瓜沥等萧山东片地区,种植面积10万多亩,销售产值7.65亿元;但是,目前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销售产值来看都已急剧萎缩。 同样是腌菜的四川涪陵榨菜,据官媒介绍也起源于清末。2004年的销售产值2个多亿,当时萧山萝卜干销售产值有5.2亿元。 十多年后今天,涪陵榨菜产值是25亿元,萧山萝卜干却下降到了2.5亿元。再说说基地面积,榨菜从04年的32万亩扩大到17年70万亩,一刀种萝卜却从10万亩下降到了2万亩左右。上缴的税收,17年涪陵榨菜为8个亿,萧山萝卜干只有1800万,高出44倍多。品牌价值,17年涪陵榨菜是147.32亿元,萧山萝卜干是19.83亿元。 涪陵榨菜为什么能做的如此成功?据了解,它的成功主要来自4个方面。第一,政府重视。涪陵区于1997年就组建了榨菜管理办公室,是一家参公的事业单位;该办公室也是“涪陵榨菜”等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人,享有商标专属权。第二,有领军企业。1988年组建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来通过收购、兼并、投资,下辖9个子公司。不仅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而且还在2010年上了市,目前市值约180亿元。第三,注重品牌培育。2004年出资2000万元与专业营销策划公司合作,精心塑造“乌江”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第四,舍得投入注重研发。集团通过引进进口设备,把传统的手工作坊改造成了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重视产品质量;并长期在外包装和新产品开发上进行科研攻关。 从“涪陵榨菜”的崛起,联想到我区“萧山萝卜干”的没落,让我们深感遗憾和痛心。查找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领跑企业。目前,全区生产萝卜干的加工企业32家,85%是规模以下企业,并处于跟跑并跑状态,没有一家可以领跑。二是缺乏营销手段。由于实力有限、思想保守,又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宣传推广能力,萝卜干产品大量流向了农贸和批发等低端市场,品牌竞争优势不强。涪陵榨菜每吨可卖1.5万元,萧山萝卜干每吨只有7千元,差了2倍之多。三是缺乏传承和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工艺的风脱水萝卜干加工量逐年萎缩,民间手工技艺面临失传;一刀种也逐渐被东北条等外地萝卜所取代,口感、风味下降,百姓们质疑“和绍兴黄酒一样香的萧山萝卜干到哪儿去了?” “萧山萝卜干”不仅是萧山的一张金名片,也是萧山人和萧山精神的代名词,保护、传承和发扬“萧山萝卜干”我们萧山人刻不容缓!责无旁贷!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强化政府指导协调。萧山萝卜干不是单纯的一只产品,还是一个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需要“多口归一”合力助推发展。要整合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保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效益最大化。 二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要出台精准有效的萝卜干产业扶持和激励政策。一是从源头上保证原材料的供应。所谓原产地域产品,就是在特殊的土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色农产品,因此必须鼓励“一刀种、板菜萝卜”种子的提纯复壮,并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原料的产量和质量。二是从加工上鼓励科研攻关。在产品多元化的今天,要加强新产品开发,并向休闲食品等多领域拓展;要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要培育龙头标杆企业。将龙头标杆企业的培育与扶持政策紧密结合,淘汰低小散。做大产业,产品和产能很重要,产品要标准化;产能要规模化,就目前来看只有发挥抱团优势才有可能实现新的飞跃。要通过新建或迁建技改,加快向现代化食品加工业的转型;政府也要在土地等资源要素上给予大力支持,助推打造萧山萝卜干的领军企业,并以上市为目标。 四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规范原产地使用。把分属于不同单位的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证归一,统一管理,严把使用关。二是实现多渠道销售。走精品之路,通过集中展示,发展电子商务,加大线上线下销售力度,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 五要深化三次产业融合。一是推进萝卜干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举办萧山萝卜干文化节,组织开展推介会等,让萝卜干生产加工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二是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萧山萝卜干非遗基地、展馆,向世人展示萧山萝卜干的传统手工技艺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