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事件 (一)
( 时间:2018-12-25 )

 促富大会开启萧山改革开放大幕

  事件回顾:

  1979年12月,萧山县委、县政府在刚刚建成的萧山电影院召开了“全县农村促富大会”。会议明确提出,要广辟门路,放手大作“富”字文章,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和社队企业等多种经济。

  事件影响:

  全县农村促富大会的召开,犹如一声春雷,激起了百姓发家致富的渴望,唤起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事实上,百姓过上富裕生活的渴望一直没有停止过。当时在萧山民间盛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要新房墙壁雪白,二要自行车子唧唧唧,三要缝纫机哒哒哒,四要手表亮霎霎,五要衣料挺括括。简单的语言,表达了百姓对于衣食住行最朴素的愿望。但此前很多年,广大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被束缚了,很多人处于想富却不敢富的矛盾当中。促富大会的召开打消了人们“不敢”的顾虑,进一步激起了人们“想富”的欲望。

  当年共有1200余人参加了促富大会,包括县机关以及各区、公社负责人,农村各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部分先进生产队队长等。会后,他们把会议精神迅速传递到了翘首等待的百姓当中。时任欢潭公社党委书记李金荣回乡后,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路,鼓励农民办企业、养牲畜、外出打工。

  勤劳富裕的精神犹如一阵春风,很快传遍了萧然大地。瓜沥镇的铜匠师傅褚友根敏锐地嗅到了变革带来的气息。1980年,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铜匠担“落户”,在村里开店做生意。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辛勤劳作,褚友根很快尝到了干个体的甜头,小店门庭若市,1981年他便成了乡里第一个“万元户”。 

  胆子大起来的人,当然不只褚友根一个。在促富大会的带动下,萧山农村和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敢想敢干的改革先锋,经济发展趋向活跃。正是以此为基础为开端,才有了后来萧山乡镇企业的崛起,才有了萧山工业的腾飞,才有了萧山百姓的富裕……萧山至此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撤县设市和撤市设区 

  事件回放:

  1987年11月,国务院签发《关于浙江省萧山县设立萧山市的批复》(国函[1987]186号)。翌年1月1日,萧山正式撤县设市。

  2001年3月25日,萧山再一次迎来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撤市设区。

  事件影响:

  1987年撤县设市,谱写了萧山城市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标志着萧山正式从小农经济模式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的轨道,城市意识、都市理念逐渐形成,城市规划和建设更趋都市风范。从县到市的华丽转身,为这片热土赢得了更多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城市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打造出了一张具有自己特色的金名片。

  14年以后,萧山再次迎来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转变。2001年,萧山撤市设区,开始融入大杭州发展格局。从“强县”跃向“强区”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新的定位使萧山形成了新的区位优势,城市化概念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配置、社会保障体系等更加完善、成熟,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满足。

  回顾历史,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华丽转身,为萧山发展赢得了主动。萧山从此成为一方投资热土、创业乐园、休闲名都、幸福宝地。市民金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萧山最高的建筑是贸易大楼,8层高。 现在,开元名都、雷迪森等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从建筑的变迁上,就能看出萧山发展之快、变化之大。

  今天的萧山,变化的不仅是建筑。站在“后峰会、前亚运”的风口,无论是“站位”还是产业,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的步伐更快更稳,国际化的城市气质越发凸显。手握战略新使命的萧山,将勇当“拥江发展”排头兵,担起“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任,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萧山,未来更可期。

  萧山乡镇企业基本完成转制

  事件回放 :

  从1992年开始,实现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萧山人,着手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创新和探索。1995年,萧山出台了“关于推进城镇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乡镇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1996年,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转制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目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到1996年,全区已有97.36%的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完成转制。从1997到2000年,国有、二轻、农垦、商业等系统企业改革攻坚,为萧山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事件影响:

  上个世纪90年代,在经济领域里,最值得书写的就是乡镇企业转制。这是一次冲破束缚的嬗变,也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涅槃。

  就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制路上,萧山企业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走出来一片全新的天地。

  从萧山各类转制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看,转制确实让他们发生了三个大变化:“胆子放大了,步子跨大了,效益增大了。”

  转制,说到底就是解决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因为时代在前进,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转型升级”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众多从乡镇转制过来的萧山民营企业家,就是在不断地创造奇迹。

  改革开放40年,从乡镇企业兴起,企业股份制改造,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再到中国加入WTO后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红利,萧山几乎抓住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每一次经济飞跃的机遇。

  21世纪初,萧山初步形成了民外合璧、民民合作的发展态势,使民营企业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新阶段,推动了全区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我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97%的GDP,94%的税收,95%的劳动岗位。

  萧山工业冲千亿

  事件回放:

  一直以来,萧山大力实施“工业立区、工业兴区”战略,全区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2年,萧山“工业立区、工业兴区”战略实现新跨越,工业产值总量冲破千亿大关,占杭州市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一强,成功实现“工业冲千亿”目标,工业总量在全省县(市、区)中位居第一。

  事件影响:

  携带着“工业年总产值超一千亿元”的强势,萧山经济冲出浙江。这个质的飞跃昭示着:萧山工业登上了一个新的舞台,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是萧山发展的前途所在。萧山以“冲千亿”的豪迈之举彰显着强者恒强的决心。

  “冲千亿”,是萧山推进发展的发动机。“冲千亿”既是工业经济量的做大,更是总量扩张中质的提高;既是一项工业发展新任务,更是实现这一任务中全区各项工作的联动互进;既是一个结果, 更是实现结果的精彩过程;既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争先创优的精神。

  “冲千亿”,是萧山加快发展的加速器。全区各级各部门以“冲千亿”目标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发展士气空前高涨。全区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勇挑“冲千亿”大梁,不断做大做强;各镇、街道合力抓工业,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发展争上新台阶;区级机关以发展为己任,优化服务,营造了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冲千亿”,也是萧山促进协调发展的总载体。“冲千亿”促进了一三产的协调发展,加速了萧山城市化进程,推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冲千亿”使萧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得到了新改善,使萧山人民的精神得到了新弘扬,使萧山的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得到了新锻炼,使萧山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新扩大。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

  事件回放:

  1990年8月,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创建,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面积9.2平方公里,铸就了萧山招商引资主平台,这是萧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事件影响:

  在区域经济版图里,无论是作为县、市、还是区的萧山,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国经济十强县(市、区),一度是萧山对外展示品牌影响力的“标配”。

  萧山经济之所以强,不仅强在有着包括宁围、瓜沥、衙前等雄厚产业基础的镇域经济“强队”。更重要的是,有着坚强的经济平台作为支撑。其中,最重要的平台就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无论是产业规模、企业当量、还是技术层面,主要经济指标一度占到萧山四分之一左右的开发区,都是萧山经济这辆“动车”高速前进的“发动机”。

  目前,开发区总规划面积已经拓展到110平方公里,从最初集中于市北区块,扩展到了市北、桥南、科技城和益农拓展区。开发区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医药食品、建材家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支柱产业,并构筑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全区最大的经济发展主平台,开发区不断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探索着在新经济形态下萧山经济发展的新路。

  对标一流、赶超发展。开发区正描绘着一个更加美好蓝图。一个集高科技产业、高端业态、高素质人才、高端服务、创新活跃的萧山科技创新引领区、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杭州市互联网经济新硅谷,一个产、城、人和谐发展的新城,正在萧然大地上冉冉升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