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可以说,装修成为了购房者入住新房的最后一道门槛。然而,就是最后这一道存在诸多“陷阱”的门槛,使得许多业主入住新房时却开心不起来。目前家装领域中消费欺诈、消费陷阱层出不穷,特别是互联网家装兴起后,低价诱惑导致盲目消费,货不对版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甚至不乏商家以不正当手段,误导消费者受骗,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文旨在分析家装领域的消费现状,提出家装领域消费维权的意见和建议,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关键词:家装;互联网;消费欺诈;消费维权
一、现阶段家装领域存在的问题
毛坯房,又称为"初装修房",这样的房子大多屋内只有门框没有门,墙面地面仅做基础处理而未做表面处理。购房者购入这类新房后会根据各自的风格和喜好请工人装修或者选择一家看起来比较靠谱的装修公司委托进行装修。据笔者调查,毛坯住宅装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装修公司少报或漏报装修项目,让业主看起来省了不少钱,但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新的项目。经历过装修的业主,许多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请装修公司为房子做预算时,觉得装修价格还可以接受,谁知工程开始后,对方就不断增项追加预算,甚至把一些费用较高的项目分拆成好几个小项目,而此时业主已是骑虎难下了。说到底,其实就是装修公司先以低价揽得业务,然后在装修过程中层层加码,消费者骑虎难下,只能多花钱。这几乎是所有不规范装修公司的惯用伎俩。
二是在材料上动脑筋,替换不同的规格和型号,用低价的建材替换那些高价的建材。许多业主认为,“不诚信”家装的另一代表行为便是“说一套做一套”。装修之前将自己使用的材料与工序夸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装修质量并没有那么好。
三是消费者认准大牌“装修公司”,支付了高费用却没有得到大牌的服务。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买下一套房后,许多业主倾向于请正规的大品牌装修公司来装修。然而,若遇装修旺季,或许就会遭遇“卖猪仔”。该大牌装修公司没有足够的人手,便将项目承包给其他人,这个人再负责联系劳务市场上的装修工匠。
四是设计师明则帮忙砍价实则暗收回扣。业主在装修时常向设计师征询买材料的意见,殊不知有些装修设计人员通过代购材料吃回扣获取利润。设计人员常常表示可以陪业主买装饰材料,以便配合设计风格。到建材市场后,设计人员不是说这家质量不好,就是说那家价格有诈。当业主转了一圈感到无所适从时,他便将业主带到其熟悉的建材店里推荐一番,帮忙砍价。此时报价往往比业主自己前往购买要高10%左右。
五是互联网家装低价吸引客户,跑路现象层出不穷。“精装房太贵,自己装太累。”如何省钱省事又能把房子装饰的满意,是很多人买房之后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依靠“时尚、低价格、短周期”等元素,同时伴以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互联网家装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不过,不少调查中发现,貌似“高性价比”的背后,因互联网家装公司“跑路”、装修质量不佳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也层出不穷,成为消费者的投诉热点。
二、消费者如何才能跳过陷阱,开心入住新房
尽管家装行业看起来让人忧心忡忡,但消费者只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可以避免“入坑”,安心住新家的。
一是要找正规公司。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对装修企业的甄别同样至关重要。装修时一定要找有资质、有实力、讲诚信的合法装修公司。如果是找“互联网家装公司”,最好要到大型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选择,切勿听信装修公司口头描述的施工质量,尽量选择去已装修好的房屋进行实地考察。不要被装修游击队低廉的价格所引诱,这类队伍大多没有营业执照、固定的营业场所、正规的合同,一旦出现问题,维权起来非常困难。
二是要重视质价关系。家庭装修的造价差别主要取决于所用材料和施工工艺,而材料和施工工艺又直接决定装修质量。消费者应事先了解具体材料和施工工艺,不要一味强调报价,有时过低的报价意味着偷工减料。自己购买材料尽量选择大品牌、口碑好的材料。
三是要签订正规合同。合同中应标明详尽的开工、完工时间,装修保修期,工程价款,交付方式,施工期限,涉及的预算书上要标明具体收费标准等,莫轻信口头承诺。在签约环节应当仔细研究合同主体、付款方式等内容,并约定罚则,必要时可以找第三方监理进行监督,避免“入坑”。另外,还需要注意合同上的补充协议和其他收费标准。
四是要做好跟踪监督。做好分段验收确保装修质量。如果施工中消费者有增减项目的需求,一定要签订增减合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工程完工后,消费者要和装修公司一起验收,并保留好所有的凭证。
五是要注意保存证据。有些业主是半包,部分装修材料需自己购买,购买的材料要保存好购买票据,并在票据中尽量把产品的型号尺寸规格等备注清楚,以免材料出现问题维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