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朱鹏峰委员代表归侨侨眷的发言 |
||
|
||
——加快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 推动“散乱污” 企业整治规范发展 在本世纪初,我区各镇街普遍建立了工业功能区,其中杭州市级命名的有14个,规划工业用地面积3350公顷,2016年实现主营收入632亿元,税收16.4亿元,形成了衙前“中国化纤名镇”等一大批特色产业群。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工业功能区曾经创造了萧山工业的辉煌,进入新时代,它们也将承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工业功能区,规划定位亟待调整、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现代产业尚未形成、“散乱污”企业问题突出。特别是在“后峰会、前亚运”之际,加快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倒逼“散乱污”企业整治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我们界别提出以下5点建议: 第一,拉高标杆,优化定位。要按照“三化联动”、现代化国际城区的要求,明确各个工业功能区的发展定位。绕城线内要“退二进三”,加快向科创园、孵化器、特色小镇、众创空间转型,做精现代服务业。南部区域要“退低进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做强绿色生态业。东部区域要“提旧增新”,大力开展“低小散”企业的整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集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试点先行,统筹推进。要按照“转型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重塑一批”的思路,分步推进。要分类试点。以化纤制造业省级改造提升试点为契机,打造化纤纺织企业总部基地;要结合小城市建设,推进临浦五金机械工业功能区的改造,实施原瓜沥、坎山、党山工业功能区的整合。要转型升级。北干、城厢、新街、蜀山等工业功能区,要按照城市规划布局的要求,调整定位,加快转型。要提升提质。戴村、浦阳、党湾、益农等工业功能区,要在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打造以产业“大鳄”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功能区。 第三,完善设施,提升功能。要围绕“三生融合、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补齐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的短板。要优化内部设施。改造提升、道路、通讯、绿化、排水、治污等配套设施,保证园区内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持续发展。要完善外围设施。推进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延伸交通、管网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要提升生活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园区居住、医疗、教育、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 第四,精准施策,倒逼转型。要对工业功能区内的“散乱污”企业,进行分类整治、规范发展。要强势整治。对无证无照、无合法场所、无安全保障、无环保设施的“四无”企业要关停取缔。要规范提升。推进“两化融合”发展,鼓励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的优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要转型发展。相关部门、镇街要深入了解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引导企业加快腾空改造,着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巨头”。 第五,块抓条保,合力推进。要结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保证优质企业的生存空间。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根据各工业功能区的绩效考评情况,实行分档奖励;要加大对园区内的行业“独角兽”扶持力度。要加大要素支持力度。在规划指导下,对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的企业,要同意其进行改建或扩建,更新环评;对土地证接近或已到期的企业,要帮助其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创办时间较早但亩均税收和社会贡献较大的企业,要允许其补办土地证和房产证。要加大联动支持力度。要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各项政策和项目推进速度。对各镇街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工作实行专项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最终实现“凤凰涅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