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23/2011-07175 成文日期 2011-02-20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主题分类 统计
文号 有效性

2010年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7-12-11 16:5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2011年2月20日)

   2010年,面对后危机时代的严峻挑战和深刻变化,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抓紧实干”的工作主线,大力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化带动发展战略,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发展了经济“全面回升、复苏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势头。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初步统计,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0.03亿元,增长14.9%,均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3.9%、61.7%和34.4%,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82.30亿元,增长3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8.17亿元,增长41.2%。   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升,农业产值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5.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农业产值42.06亿元,增长7.7%;林业产值0.98亿元,增长7.7%;畜牧业产值21.47亿元,增长9.4%;渔业产值7.96亿元,增长13.2%。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五大特色产业势头迅猛。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65.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3%,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298公顷,粮食总产量245203吨,分别比上年减少11.5%和7.7%;棉花产量531吨,增长1.4%;络麻产量43吨,减少17.3%;油菜籽产量11104吨,增长0.9%;蔬菜种植面积29042公顷,减少2.4%;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8036公顷,增长1.4%;水果总产量121244吨,减少3.6%。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46.6:53.4调整为43.7:56.3。

  林牧渔业生产扎实推进。全年共完成新林特开发面积1991亩,其中:防护林854亩,用材林270亩,经济林867亩,全民义务植树31万株。生猪饲养量220.67万头,年末生猪存栏85.22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6.8%;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115695吨,增长7.0%;牛奶总产量7370吨,增长5.6%。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1773吨,增长8.9%;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比重达82.3%。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工14.2万工,完成土石方509万立方米;加固加高堤防23102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62万亩,有效灌溉继续保持100%。   工业

  工业经济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工业销售产值4427.70亿元,增长19.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148.02亿元,增长24.7%;工业销售产值4095.09亿元,增长24.3%。

  主导产业增势强劲。结构调整过程中,全区逐步形成了以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在规模以上企业中,577家纺织企业实现产值680.8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4%;59家化学纤维制造企业实现产值577.33亿元,占13.9%;161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实现产值781.28亿元,占18.8%;148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441.11亿元,占10.6%;179家金属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214.66亿元,占5.2%。上述五大主导行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5.0%。   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区26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3.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实现利税总额350.9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45.93亿元,分别增长55.6%和61.3%;亏损面由上年的10.1%下降到7.5%;全员劳动生产率157345元/人,比上年提高15206元/人。工业销售利润率5.99%,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强队建设成绩喜人。2010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2.5%,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销售产值超十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7家,其中百亿元以上5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4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8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累计达到256个,其中国家级76、省级89个、市级91个。市级以上著(驰)名商标累计达241只,其中国家级51只、省级91只、市级99只。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总量再创新高。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7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1.51亿元,增长19.8%;限额以下投资额25.05亿元,增长10.0%。

  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一是第三产业投资进一步加快。全区限额以上第三产业投资246.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6%,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增速7.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54.6%,12个项目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245亿元,占全省的12%。二是招商引资稳步提升。2010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8个,增长24.2%;合同外资13.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74亿美元,分别完成区全年任务的119.9%和100.1%。共引进市外资金项目317个,协议资金151.70亿元,到位资金85.67亿元,分别完成区全年任务的165.4%和190.4%。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2010年房地产开发总体平稳,呈现投资增幅上升、施工规模正常、房价平稳,销售有所下降的局面。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39.6%,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同比增长482.1%。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42.8%,90平米以下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1%。

  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2010年底,全区拥有连锁经营企业27家,连锁商场门店1635家,全年实现销售额74.96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49.48亿元,增长21.0%;住宿餐饮业34.46亿元,增长13.2%。

  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52个,其中商品市场150个。星级市场累计达47个,其中四星级市场5个,三星级市场11个,二星级市场24个。全年市场成交额达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13.53亿美元,增长36.8%。其中,进口总额39.38亿美元,增长46.9%;出口总额74.15亿美元,增长32.0%。全年一般贸易出口61.82亿美元,增长33.2%;加工贸易出口12.33亿美元,增长27.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品出口额2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机电产品出口额20.27亿美元,增长39.5%;服装出口额10.65亿美元,增长16.7%;家具出口额5.32亿美元,增长27.0%;化工品出口额4.32亿美元,增长30.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03亿美元,增长104.6%。

  2010年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对主要市场的进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美国和欧盟仍是我区出口的主要市场,但亚洲和其他地区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其中出口俄罗斯的增幅达到64.0%,同期出口东盟的增幅也达到60.1%。

  2010年对主要市场进出口情况  

  市场价格

  物价水平有所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3.4%。其中,食品类上涨5.0%、衣着类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8%、居住上涨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5%、交通和通讯上涨0.6%、烟酒及用品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下降0.8%。食品类中,粮食上涨14.7%、鲜菜上涨13.9%、肉禽及制品上涨3.5%。

  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发展有序推进。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74.60公里,比上年增长1.3%,其中高速公路75.23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796.83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8558万吨,增长5.0%。客运量16997万人,增长15.0%。至年末,全区汽车保有量达22.89万辆。

  邮电事业势头良好。2010年全区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2000.93万元,比上年增长17.6%;累计完成函件业务量2150.60万件,增长900.4%;完成包件业务量11.90万件,增长12.9%;邮政储蓄余额达34.47亿元,增长13.7%。

  全年城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2.96万门。新增移动电话机43万部,总数达到194.3万部。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58.2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31.5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1.11万户。国际互联网稳步发展,年末全区登记注册的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为 21.68万户,其中宽带业务用户21.36万户。

  旅游业全面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2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7.04亿元,其中营业收入20.72亿元。旅行社接待游客55.54万人次,营业收入3.30亿元。旅游景点接待868.43万人次,营业收入2.58亿元。全年涉外宾馆饭店共接待252.02万人次,营业收入14.42亿元,客房平均出租率达69.0%。

  金融业

  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1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836.20亿元,比年初增加132.61亿元;财政存款16.99亿元,比年初减少16.15亿元;企业存款909.75亿元,比年初增加182.25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934.41亿元,增长18.4%。

  二、社会事业

  教育与科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底全区80所小学在校生104304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42所初中在校生49735人,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继续保持100%;9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2331人,4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4403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6%;萧山电大在校生10684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加人数达到41376人次;全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达35所,在校生25474人;残疾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我区省标准化学校已达69.1%,达标数居杭州首位。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获全省科技规模综合评价第一名,全年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8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25项;专利申请与授权数持续增长,全年共申请专利3518件,授权专利4614件;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和示范企业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实现产值75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新产品产值率达18.3%,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553.52亿元,增长23.0%。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昌盛。大力实施十大金色文化工程,加强湘湖(白马湖)文化、茶文化等研究,成功举办跨湖桥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动漫节、第十六届全民运动会、第二届全国小城镇篮球赛等大型活动,繁荣基层文体事业。全年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27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50场次,观众33万人次;年末公共图书藏书78.93万册、流通215.63万册;累计共有21个镇获得市级以上“东海文化明珠”镇,其中省级12个;中小学体育达标率92.8%;获得杭州市级运动会奖牌110.75枚,省级以上62.75枚,有1枚国家级金牌;全年举办全区性项目比赛250余次。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服务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807家,其中医院23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470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633人,其中医生2980人;无偿献血、红十字援助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全年传染病发病人数11160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婴儿死亡率3.4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63%。,分别去去年下降1.49%。和2.05%。;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街26个。

  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人口结构总体稳定。全年人口出生率10.06%。,人口死亡率6.77%。,人口自然增长率3.2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21.98万人,其中女性为61.92万人,占总人口的50.8%,人口性别比例基本均衡;总人口中非农人口476481人,比上年增加 35535人;全区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约87.65万人,其中城厢、北干、蜀山、新塘四个街道暂住人口约22.61万人。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13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20元,增长15.4%,恩格尔系数为0.37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987元,增长1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83元,增长20.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9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76.51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836.20亿元,增长18.9%,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68554元,增长17.5%。

  就业

  城乡统筹就业扎实推进。全区安置就业人数498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7%。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活动,全年组织各类就业培训班98期,共有5754人参加培训,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万人。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劳动用工管理力度加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传化集团构筑和谐劳动关系的经验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深入贯彻实施《萧山区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和《萧山区基本医疗保障办法》,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全区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62644人、职工医疗保险65861人、工伤保险64695人、失业保险37908人、生育保险37853人,净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0874人,分别完成杭州市下达目标任务的338.6%、823.3%、431.3%、861.5%、394.3%和193%。净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44735人,完成区人代会提出净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员5万人这一目标的289.5%。到年底,全区累计参加各类养老、医疗保险的总人数分别达到881836人和1305271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参保总人数分别达到638757人、422858人和41902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范运行,新农合参合人数76.7万人,参合率97.3%,人均筹资额度提升到360元,人均住院报销比例达到53.9%。全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4.9%。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区拥有各类集体办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25个,床位2431张,收养881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440元和农村330元,向低收入人员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908万元,向企业退休人员发放价格浮动补贴3415万元,受益人数分别达2.9万人和4.1万人;五保集中供养和社会化养老工作稳步推进,获全国五保集中供养先进单位和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区103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四残”职工6191人,残疾人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城市面貌继续改善。年末我区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面积553.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6.6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4%;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1.08亿元。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1.9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居民生活用电9.52亿千瓦时,增长15.1%;全区家庭天然气用户数10.4万户,全社会气化率继续巩固在100%;完成南片海拔25米以上地区双路供水工程,解决近5万居民季节性用水难问题;已开通177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4289.8公里;公交营运车辆共计1295辆,客运量14975.99万人次;临浦、江东、临江3个客运站启动建设,完成500个公交停靠点新建、改建任务,公共自行车一期工程20个服务网点和1000辆自行车正式投入使用。

  环境保护

  生态创建工作重点推进。2010年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迎接“创模”复检,全力落实国家生态区创建攻坚措施,省级生态区创建通过市级核查,4个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省级预验收,进化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完成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饮用水源地监测达标率达到10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市绿化、河道整治、溪流整治、市场改造等工作取得实效,江东水厂一期、南片截污工程等加快推进,城区截污纳管率达91%,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6天,城市宜居指数进一步提升。大力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物高排放企业4家,全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13.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5.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