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23/2010-07174 | 成文日期 | 2010-02-25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主题分类 | 统计 |
文号 | 有效性 |
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二○一○年二月)
一、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2009年,全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围绕率先走出低谷,确保继续率先、领先发展的目标,集中力量解决重点行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引导企业采取积极措施制止经济下滑,经济运行呈现出探底回升趋势。各项民生工程进一步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经济总量 经初步测算,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044.85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2.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8.76亿元,可比价分别增长5.5%、7.9%和15.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2∶62.4∶33.4。实现人均生产总值(GDP)8663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26万美元。
财政收入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37.08亿元,增长8.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9.53亿元,增长10.1%;财政总支出65.07亿元,增长7.6%。
农业
农业经济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9.06亿元,增长8.1%。其中:农业产值39.06亿元,增长10.5%;林业产值0.91亿元,增长11.7%;畜牧业产值19.63亿元,增长4.5 %;渔业产值7.03亿元,增长8.3%。
特色产业 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59.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5.8%,比去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071公顷,粮食总产量265544吨,分别比上年减少0.3%和2.6%;棉花产量524吨,减少10.9%;络麻产量52吨,减少62.3%;油菜籽产量11003吨,增长2.9%;蔬菜种植面积29762公顷,增长0.4%;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780公顷,增长0.7%;水果总产量125740吨,增长0.6%。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46.6:53.4调整为46.4: 53.6。
林牧渔业生产 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69公顷,公益林13339公顷,森林覆盖率22.2%;全民义务植树127.83万株。生猪饲养量205.66万头,年末生猪存栏79.77万头,分别增长7.5%和4.8%;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108135吨,增长8.9%;牛奶总产量6980吨,增长2.9%。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7555吨,增长4.5%;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比重达77.3%。
农业基础设施 全年投工280.34万工,完成土石方615万立方米;加固加高堤防7.29千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62万亩,有效灌溉继续保持100%。
工业
工业经济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32.90亿元,增长4.3%;工业销售产值3696.61亿元,增长4.9%;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437.80亿元,增长5.1%;工业销售产值3404.38亿元,增长5.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0%。
五大主导行业 规模以上工业中:561家纺织企业实现产值589.0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7.1%;56家化学纤维制造企业实现产值504.4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4.7%;130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实现产值609.4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7.7%;129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360.1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0.5%;161家金属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194.8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7%。
经济效益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11.70亿元,增长7.4%(可比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50.76亿元,利税总额220.45亿元,分别增长29.6%和19.7%;工业劳动生产率151183元/人,提高16626元/人;工业销售利润率4.50%,提升0.82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83天,增加16天。
科技创新 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289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1家、市级69家;累计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5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实现产值556.7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16.2%。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85家,其中国家级40家、省级110家。
企业规模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48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2.1%,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48家,超五亿元企业85家,超十亿元企业38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9家。
企业荣誉 28家企业入围全国民企500强,14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11家企业被列为全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产品竞争力 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累计达到172个,其中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22个、省级76个。市级以上著(驰)名商标累计达180只,其中国家级48只、省级83只。
建筑业
年末拥有资质建筑企业30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97.22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98亿元,增长15.8%(可比价);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91.86万平方米;各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23.40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9.72亿元,增长15.2%。其中限额以上投资额376.96亿元,增长18.4%;限额以下投资额22.76亿元,下降20.0%。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183.35亿元,增长12.0%;房地产投资61.30亿元,下降4.6%。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 2009年底,全区拥有连锁经营企业20家,连锁商场门店1427家,实现销售额60.45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7.69亿元,增长16.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17.04亿元,增长17.2%;住宿餐饮业20.27亿元,增长12.7%;其他行业0.38亿元,增长1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经济231.91亿元,增长17.0%,比重达到97.6%。
市场建设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47个,其中商品市场146个。星级市场累计达47个,其中四星级市场5个,三星级市场11个,二星级市场24个。全年市场成交额达582亿元,增长5.8%,拥有亿元以上市场22个。
对外经济
外向型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29827万美元,下降13.0%。其中,进口总额268162万美元,下降4.4%;出口总额561665万美元,下降16.5%;实现贸易顺差293503万美元。全年一般贸易出口464292万美元,下降13.5%;加工贸易出口96939万美元,下降28.3%。
出口产品结构 纺织品出口额15.39亿美元,下降15.0%;机电产品出口额14.53亿美元,下降19.3%;服装出口额9.13亿美元,下降9.3%;家具出口额4.19亿美元,下降24.9%;化工品出口额3.31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48亿美元。
招商引资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5家,总投资18.65亿美元,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1.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73亿美元。国际创业中心注册企业12家,到位资金3346.04万美元。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共310项,协议引进内资104.03亿元,实际引进内资45.61亿元。
市场价格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4%,其中:食品类下降0.3%;居住类下降5.5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5%。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
旅游业
成功举办了“观潮节”和“杨梅节”,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83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7.55亿元;旅行社接待28.57万人次,营业收入2.31亿元;旅游景点接待817.52万人次,营业收入2.08亿元;全年涉外宾馆饭店共接待185.90万人次,营业收入11.10亿元,客房平均出租率达57.2%。
房地产业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1.30亿元,下降4.6%。商品房施工面积680.50万平方米,增长3.8%;竣工面积97.80万平方米,下降35.1%;销售面积165.70万平方米,增长79.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分别为493.60万平方米、78.40万平方米和150.50万平方米,分别为增长10.2%、下降28.8%和增长103.9%。
交通运输业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45.15公里,增长0.7%,其中高速公路74.15公里;水运航道里程达796.83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0961万吨,增长2.3%。客运总量14199万人次,增长41.1%。至年末,全区汽车保有量达38.25万辆。
邮电通信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6.55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193.86线/百人;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22.95万户,其中宽带用户21.08万户。
金融业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1908.01亿元,贷款余额1633.22亿元,分别增长27.0%和37.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03.59亿元,增长26.5%。
二、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66429人,高、中、初三级职称人员构成比例为1: 5.9: 16.6。全年申请专利4135件、授权专利1755件;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96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27项;荣获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获市级科技成果奖8项。
教育
年底全区80所小学在校生101939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43所初中在校生50524人,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继续保持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2381人,4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3314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5%;萧山电大在校生8923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49878人;全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达35所,在校生24686人;残疾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积极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区已拥有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12个,浙江省教育强镇22个。
文体
全年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12个、省级22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07场次,观众32万人次;年末公共图书藏书72.11万册、流通25万册;全国首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基地落户萧山;累计有20个镇获得市级以上“东海文化明珠”镇,其中省级11个;中小学体育达标率100%;获得杭州市级运动会奖牌221枚,省级以上19枚,有3枚国家级金牌;全年举办全区性项目比赛1000余次。
新闻影视
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出时间18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29.5小时,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62个电影放映机构全年放映电影7027场,观众286万人次。
卫生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830家,其中医院24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430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800人,其中医生2550人;无偿献血、红十字援助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街25个。
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全年人口出生率8.62%。,上升0.50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99%。,上升0.1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63%。,上升0.38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09935人,比上年增加7686人。其中男性596692人,增加3157人,女性613243人,增加4529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440946人,增加40017人。城厢、北干、蜀山、新塘四个街道总人口273155人,其中非农人口213967人。全区一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约83万人。
人民生活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9元,增长1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169元,下降7.5%,恩格尔系数0.39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90元,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00元,增长8.9%,恩格尔系数0.31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75.09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703.59亿元,增长26.5%,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58338元。
就业
全年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600期,参加人数3.6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全区拥有职业介绍机构42个,全年安置就业人数2.61万人;年末2647人获失业救济金,共计发放2317.64万元。
社会保障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4.51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53.25万人;全年净增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员2.16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总人数达到38.12万人;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净增4.19万人,累计达到41.96万人;全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62.8%。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和300元。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5037万元、老年人生活补助金4200万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4.7%。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设施
城区实有道路总长250.20公里,总面积580.4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4.3%和6.4%;自来水供水管道总长度达到1423.90公里,全区日供水能力达到95万吨。全区农村变压线路达到5511公里,增长1.2%;变压器容量累计达987万千伏,增长2.9%。
公用事业
全区自来水全年供水总量25055.68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9951.69万吨。全年用电量137.73亿千瓦时,增长6.7%,其中居民生活用电8.27亿千瓦时,增长8.8%。全区家庭液化气用户数达8.67万户,天然气家庭用户数6.02万户,全社会气化率100%。实现了城市公交一体化,已开通118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5115.50公里;公交营运车辆共计1168辆,客运量13900万人次;全区出租车达到778辆。
城市绿化
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18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92公顷,分别增长13.4%和5.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3%。
环境保护
全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1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26%,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93天,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因杭州市统计局实行数据下管一级,实际数据以杭州市统计局审核返回的数据为准。
2、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