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23/2009-07173 成文日期 2009-03-11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主题分类 统计
文号 有效性

2008年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7-12-11 16: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二○○九年二月)

 

2008年,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统筹与和谐发展,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呈现运行质量较好、结构协调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统筹和谐发展水平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初步测算,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986.50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5%(现价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2.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3.50亿元,可比价分别增长1.0%10.2%15.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人均生产总值(GDP)为81567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1907美元。

表一  生产总值

指标

2008年(亿元)

比上年增长%(可比价)

生产总值

986.50

10.5

第一产业

40.13

1.0

第二产业

632.87

10.2

工业

596.87

10.5

建筑业

36.00

5.0

第三产业

313.50

15.8

财政收入稳步提升。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6.80亿元,增长13.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增长17.3%;财政总支出60.46亿元,增长28.6%

 

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3.88亿元,增长8.3%。其中:农业产值35.36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0.82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18.78亿元,增长6.7 %;渔业产值6.49亿元,增长25.1%

特色产业成为主导。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54.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5.0%,比去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240公顷,粮食总产量27.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2%1.4%;棉花产量588吨,减少1.7%;络麻产量138吨,减少34.9%;油菜籽产量10695吨,增长19.7%;蔬菜种植面积29658公顷,增长6.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655公顷,增长3.3%;水果总产量124965吨,减少0.8%。粮经作物比由45.7:54.3调整为46.6:53.4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4公顷,公益林13339公顷,森林覆盖率22.2%;全民义务植树35万株。生猪饲养量191.40万头,年末生猪存栏76.15万头,分别增长14.7%23.5%;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99284吨,增长7.0%;牛奶总产量6782吨,增长17.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5486吨,增长24.1%;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比重达81.96%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投工261.23万工,完成土石方382.88万立方米;加固加高堤防5.45千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62万亩,有效灌溉继续保持100%

 

工业

工业经济量质并进。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增长13.5%;工业销售产值3522.40亿元,增长13.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249.32亿元,增长13.1%;工业销售产值3196.82亿元,增长13.5%;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

五大主导行业发展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中:558家纺织企业实现产值582.3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7.9%60家化学纤维制造企业实现产值585.7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8.0%100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实现产值532.7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4%115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227.2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0%172家金属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242.3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5%

经济效益略有下降。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96.87亿元,增长10.5%(可比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8.48亿元,利税总额185.37亿元,分别下降18.1%10.4%;工业劳动生产率137718/人,提高8251/人;工业销售利润率3.78%,下降1.42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68天,延缓15天。

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强化。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24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2家、市级6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4.1%。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83家,其中国家级42家、省级85家。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17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8%,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26家,超五亿元企业85家,超十亿元企业41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5家。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升。28家民企入围全国民企500强,13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9家企业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

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区级以上名牌产品累计达184只,其中国家级22只、省级65只、市级54只,钱潮QC万向节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市级以上著(驰)名商标累计达196只,其中国家级40只、省级74只、市级82只。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年末拥有资质建筑企业29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79.15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6.00亿元,增长5.0%(可比价);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45.45万平方米;各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38.99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92亿元,增长13.1%。其中限额以上投资额318.49亿元,增长16.0%;限额以下投资额28.43亿元,下降11.8%。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3.66亿元,增长7.6%;房地产投资64.25亿元,增长14.9%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销售活跃。2008年底,全区拥有连锁经营企业18家,连锁商场门店1268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3.50亿元,增长19.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85.17亿元,增长19.4%;住宿餐饮业17.97亿元,增长17.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经济198.20亿元,增长18.9%,比重达到97.4%

市场建设继续加快。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4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4个,生产资料市场36个。新增星级市场1个,累计达到41个,其中四星级市场4个,三星级市场7个,二星级市场19个。全年市场成交额达551亿元,增长14.1%,拥有亿元以上市场26个。

 

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逆势而上。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953377万美元,增长19.7%。其中,进口总额280472万美元,增长13.6%;出口总额672905万美元,增长22.4%;实现贸易顺差392433万美元。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36689万美元,增长23.6%;加工贸易出口135140万美元,增长17.0%

 

2008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绝对数(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进出口总额

953377

19.7

  出口额

672905

22.4

   外贸公司

145290

25.6

   生产企业

214727

42.2

   外商投资企业

312888

10.6

  进口额

280472

13.6

   外贸公司

30352

13.5

   生产企业

171948

13.5

   外商投资企业

78172

14.1

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全年出口超一千万美元的企业达177家,增加25家;超两千万美元的达73家,增加12家;累计外贸公司达2863家。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纺织品出口额18.10亿美元,增长16.5%;机电产品出口额17.99亿美元,增长44.7%;服装出口额10.06亿美元,增长15.3%;家具出口额5.58亿美元,增长30.7%;化工品出口额4.95亿美元,增长3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124.4%

招商引资稳步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6家,总投资15.48亿美元,当年合同利用外资9.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8亿美元。国际创业中心注册企业34家,到位资金7489万美元。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共219项,协议引进内资95.31亿元,实际引进内资43.54亿元。

 

市场价格

物价水平上涨有所加快。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3%,其中:食品类上涨11.8%居住类上涨4.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8%

2008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

 


全 区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4.3

食品

111.8

烟酒及用品

102.6

衣着

97.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4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5.0

交通和通信

96.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3

居住

104.7

 

旅游业

旅游业朝气蓬勃。成功举办了“观潮节”和“杨梅节”,通过“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区”验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40.3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4.60亿元;旅行社接待26.67万人次,营业收入2.28亿元;旅游景点接待627.39万人次,营业收入1.54亿元;年末拥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7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全年涉外宾馆饭店共接待170万人次,营业收入10.48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销售明显下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4.25亿元,增长14.9%。商品房施工面积655.37万平方米,增长17.7%;竣工面积139.23万平方米,增长56.4%;销售面积89.07万平方米,下降48.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分别为448.08万平方米、100.49万平方米和73.0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5.9%50.2%和下降54.0%

 

交通运输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82.05公里,增长3.8%;等级公路2229.24公里,增长7.6%。水运航道里程达796.83公里。

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6514万吨,增长

4.0%。客运总量5500万人次,增长14.6%

机动车辆拥有量继续增长。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机动车辆34.72万辆,其中汽车拥有量15.27万辆。

 

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0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34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7.15万户,增长14.6%;移动电话用户120万户,增长6.2%;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172.30线/百人;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20.7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18.70万户,分别增长25.8%28.1%

 

金融业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1502.75亿元,贷款余额1184.97亿元,分别增长30.3%20.2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962.91亿元,增长4.3%,支出2998.57亿元,增长4.9%

 

二、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科技实力迅猛提升。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60681人,高、中、初三级职称人员构成比例为1:6.3:17.0全年申请专利2472件、授权专利1136件,其中发明61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1项,实施科技项目303项,其中国家29项。

 

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底全区80所小学在校生105366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44所初中在校生50401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2488人,4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3559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5%,萧山电大在校生8103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10534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除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7300余万元,助学奖学5000余人,资助和奖励金额633万元;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加大农村学校资金和师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百名优秀教师支教活动;全区已拥有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12个,浙江省教育强镇、街道22个。

 

文体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00场次,观众36万人次;年末公共图书藏书83.36万册、流通13.36万册;累计有18个镇、场获得市级以上“东海文化明珠”镇,其中省级9个;中小学体育达标率100%;获得杭州市级以上运动会奖牌120枚,其中省级以上17枚;全年举办全区性项目比赛545场次;完成体育中心改造二期工程;全区新建120个健身点、80个灯光篮球场和30个乒乓球室。

 

新闻影视

广电事业欣欣向荣。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出时间16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29.5小时,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43个电影放映机构全年放映电影3367场,观众30万人次。

 

卫生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810家,其中医院8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91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00人,其中医生2100人;健康萧山建设顺利推进;无偿献血、红十字援助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街25个。

 

   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人口总量继续呈增长态势。全年人口出生率8.12‰,下降0.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87‰,上升0.6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25‰,下降0.70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02249人,比上年增加7528人。其中男性593535人,增加3053人,女性608714人,增加4475人。总人口中非农人口400929人,增加19797人。城厢、北干、蜀山、新塘四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全区一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73.78万人,其中四个街道20.63万人。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增长1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增长16.8%,恩格尔系数0.35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增长10.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增长14.4%,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73.49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556.38亿元,增长36.4%,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46278元。

  

 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9255人,举办失业人员培训班107期,免费培训失业人员506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2%。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大力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和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48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52.31万人;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员11.40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总人数达到51.8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分别达37.77万人、36.33万人和35.9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五费合征”,同时我区加快了社保政策与杭州转接的步伐。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和240元。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3972万元、物价补贴1550余万元、老年人生活补助金4701万元。开展慈善救助和帮困结对,提高退役军人家属优待金,重点优抚对象保障也日趋完善。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区实有道路总长239.90公里,总面积54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3%1.3%建设一路西伸、钱江九桥东接线一期等10项工程建成通车,西入城口整治等27项工程有序推进。自来水供水管道总长度达到1372公里,全区日供水能力达到95万吨。全区农村变压线路5444公里,增长6.8%;变压器容量累计达959.34万千伏,增长7.1%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全区自来水日供水人口达到119万人,供水总量24464.29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8711.65万吨。全年用电量129.11亿千瓦时,增长1.1%,其中居民生活用电7.60亿千瓦时,增长13.0 %。全区家庭液化气用户气化率达100%。实现了城市公交一体化,已开通99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4499公里;公交营运车辆共计1005 辆,客运量11000万人次。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建设全面推进。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93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70公顷,分别增长2.4%7.6%;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8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1%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6.83亿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废水、二氧化硫、COD、烟尘排放达标率等不断提高;烟尘控制总面积117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4.51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71%;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为38.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因杭州市统计局实行数据下管一级,实际数据以杭州市统计局审核返回的数据为准。

2、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