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08/2022-56693 成文日期 2022-02-14
发布机构 区民政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关于对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关于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政样板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2-02-14 15: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民政局

为确保公众对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参与,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加规范性文件的透明度,不断提高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发质量,现将我局的《关于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政样板行动方案(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全文在网上公布,广泛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后发布。您可在2022年2月23日之前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或邮件方式提交。感谢支持!

通信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西河路195号萧山区民政局

联系人:董娜

电话:0571-82659273

传真:0571-82659261

电子邮箱:2534186189@qq.com




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

2022年2月14日


关于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政样板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政样板,按照区委印发的《杭州市萧山区奋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行动方案(2021-2025年)》(萧委发〔2021〕63号)的总体部署,对标省民政厅《关于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浙民办〔2021〕166号)、市民政局《关于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民政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年)》(杭民发〔2021〕122号)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区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奋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示范样板的决策部署,紧扣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目标,以党建统领、法治引领、数智牵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标准,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主责主业,更好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建统领。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统领,加强机关党建和行业系统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坚持法治引领。不断夯实民政法治基础,坚持执法、守法、普法一体建设,坚持把民政法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积极推动行政职能向“法治型”、“服务型”转变,依靠加强法治建设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坚持数智牵引。强力推进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着力破解民政工作中存在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有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数字技术,撬动民政工作各方面改革,深入推进民政业务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实现民政事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数智民政管理服务体系。

——坚持为民爱民。深入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的主责主业,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自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破解长期存在的短板弱项,创新落实各项民生保障事项。
    (三)目标任务。持续高水平打造精准保障、幸福颐养、活力慈善、和谐共治、暖心服务、数智便民“六大示范区”。到2025年,构建形成制度衔接、部门合力、社会参与、智慧高效的“助共体”,多层次综合救助机制更加完善;构建形成以“家门口养老”为特质、以“颐养社区”多元融合为载体的“养共体”,大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构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可为、人人有为的“善共体”,大慈善体系建设全面成型;构建形成以“邻里中心”为载体、“五社联动”为抓手的“社共体”,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社区治理制度更加健全;构建形成多样群体有效覆盖、社会力量全面参与的“帮共体”,基本社会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构建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共享、社会参与的“智共体”,便民惠民的数智民政体系日臻完善。

二、以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救助体系为重点,高水平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

(一)精准识别,持续拓展社会救助类型和对象。加大对残疾人、困境儿童、在萧山工作的外籍人员等特殊群体救助保障,强化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精准识别,完善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救助,积极开展发展型、关爱型救助,形成政府主导、制度健全、社会参与、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多层次综合救助新格局。至2025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4000元/年以上,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实现与杭州市标准一致,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人均月收入认定标准放宽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2倍,未成年人特困救助供养对象年龄上限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扩大急难救助对象范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
    (二)品质救助,统筹提升社会救助服务保障水平。积极开展村社级“慈善工作站”建设,结合萧山区慈善工作发展纲要,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村社慈善工作站建设,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改革救助申请审批流程,通过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对接政务服务中台,实现困难群众14个救助和民生保障事项“一件事”集成办理,推广应用“幸福码”开展探访关爱、“幸福清单”送达等服务。推进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巨灾保险,开展困难群众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方式转变,拓展探访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民生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综合效用,使困难群众共享更加普惠更为便利的改革发展成果。
    (三)助力共富,健全完善减缓相对贫困“五大机制”。强化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实施智慧救助先行计划,提升社会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幸福码”、“幸福清单”等智慧应用,构建全类型多层级救助网络,提升应急处置和快速救助能力。健全精准识贫机制,探索形成多维贫困认定办法,促进提升社会救助综合帮扶、系统救助的可及性。健全长效帮扶机制,积极推进“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实施推进“弱有众扶”党建联盟建设,凝聚慈善救助各方资源力量,强化物质救助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进“造血式”救助帮扶。健全诚信评价机制,全面推行申报社会救助事项守信承诺制度和失信记录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罚机制。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做到既严肃问责,精准追责,又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保护基层救助工作积极性。

三、以构建普惠型“大社区”养老格局为目标,高水平打造幸福颐养示范区

(一)统筹城乡,做强国企养老萧山样本。深化推进国企参与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和发展大健康产业新实践,形成农村养老“两联四化”破“两难”萧山新经验,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基本养老服务新布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农村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完成镇街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国企集团化运营模式常态化运行,全域提升农村养老管理、服务和运营能力。健全政企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与国企养老改革配套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和机构监管办法。

(二)整合资源,形成大社区养老新格局。根据《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有关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建标准,省厅社区养老机构布点新要求,结合亚运会城市有机更新和能级跃升,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新一轮布局、达标和提升改造,打造综合、整合、融合、可及的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加大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创新,为失能失智及高龄老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进一步健全中央食堂到助餐点,助餐点到老年人住宅二级配送餐机制。持续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以智慧技术为支撑,养老机构照护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依托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探索实践孤寡、独居、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月探访长效工作机制。

(三)提升品质,加强养老综合照护服务能力。坚持共建共享,不断提高老年福祉水平,建立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制度。实现养老机构结构性调整和充分发展,重点建设护理型机构,增加有效供给,切实提高有效床位和机构入住率。到2025年,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总床位的65%及以上,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含公建民营),护理型床位占比应达到公办养老机构总床位的68%。建成10个康养联合体,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和所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均设立康复室,配备康复器材,康复辅具服务供给系统基本形成。提升认知障碍照护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每万名老人拥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达到20张,每个城市街道建成1个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实现养老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实施养老人才培优计划,赋能农村养老,重点培养农村养老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多学科照护队伍。到2025年,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8人。

(四)多跨协同,率先实现养老数智转型。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探索,深度融入数字化改革大局,推动网络、平台、数据、场景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发挥最大效用。围绕整体智治加强系统谋划,率先完成“指标、政策、工作、评价”等四个体系构建,探索形成养老领域数智化改革的有效路径。依托城市大脑萧山平台,高标准建成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并实现常态化运营。深入对接“浙里养”和“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根据省、市养老服务数字标准,搭建全量、准确、实时养老服务数据库;健全数据安全及使用保障制度。率先形成萧山幸福养老指标体系和幸福经济指标体系两大地方性民生幸福养老评价指标,实现定期发布,让“幸福颐养示范区”可见和可量化,成为检测和展示“幸福颐养”的重要指标。

四、以创新现代慈善事业体制机制建设为载体,高水平打造活力慈善示范区

通过培育慈善多元主体、推动慈善活动创新、推进慈善融合发展、加强慈善监督管理和健全慈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到2025年,全区慈善组织总数达到20家以上,慈善信托达到5家以上。

(一)强化政策落实,找准高质量发展路径。切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进一步加强慈善主体培育,拓宽慈善参与渠道,激发慈善发展活力,弘扬慈善文化,加强监督管理,加快推进全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适时开展慈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褒扬活动,加大对慈善事业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精神奖励力度。

(二)强化平台搭建,提高服务与监管水平。汇聚各类慈善主体力量,为市民和企业参与慈善活动提供便利,建立健全慈善信息沟通共享、信用信息披露、数据统计机制。通过“萧善行”平台建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规范组织和项目管理,加强慈善服务监管。

(三)强化枢纽建设,促进多元化融合发展。明确慈善总会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快慈善总会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建设慈善基地服务体系,通过全区范围内的整体规划,以资源的聚积地、人才的汇集地、项目的交流地和组织的孵化地为建设目标,打造提升四个慈善基地。进一步推进镇街村社慈善工作服务站建设,实现慈善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整合对接,促进基层善治。

(四)强化体系支持,提升资管和救助绩效。加大对慈善信托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以扶弱济困为目的的慈善信托。建立慈善信托与慈善项目信息共享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运用慈善信托方式参与慈善活动。抓好慈善资金募集工作,做好区慈善总会本级及各分会留本冠名慈善基金增值收益收缴工作,为慈善救助活动提供坚实的资金物质保障。

(五)强化品牌建设,打造标志性慈善品牌。加大慈善帮扶帮困力度,重点打造“励行求知·逐梦希望”行知班助学项目、农商银行“乡村振兴帮扶”项目、“行有道·爱无界”资助百户特困家庭项目、“善行萧然·情暧万家”新春慰问活动等系列慈善品牌,集聚慈善资源,凝聚慈善力量,促进共同富裕。

五、以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路径,高水平打造和谐共治示范区

(一)深化社区治理改革创新。紧密围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为突破点,有机结合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居民会客厅,提升社区优质服务资源综合供给能力;形成一批社区工作法和社区治理品牌,激发共建共享的内生活力;挖掘一批数字赋能社区治理的社区,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转型升级,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持续释放社区治理的创新动能,不断建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二)高质量建设镇街社会工作站。提升镇街社会工作站专业化水平,推动专业服务的开展,形成社会工作站特色品牌,不断延伸基层民政臂力,有效发挥社会工作站在推进“五社联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联动司法、人社等部门以及各群团组织的基层服务力量,广泛链接社会公益资源,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工作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着力提升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持证社会工作者 16人,城乡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到 50%以上。

(三)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结合年检和日常监管,开展好社会组织革弊鼎新工作。不断提高镇(街)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体化、规范化运作水平,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率不低于95%,其中3A级以上达到85%。充分发挥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作用,通过公益创投、购买服务、项目接洽、资源链接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支持。落实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职责,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平安建设、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等服务。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健全评估退出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整体质效。

六、以提升全生命周期优质社会服务为抓手,高水平打造暖心服务示范区

(一)加快发展儿童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逐步转型成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并实体化运行;推进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规范化运营,探索实践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职责和场地、人员、应急响应和经费保障工作机制,提升综合协调、个案处置、业务指导和事务办理能力;实施儿童之家建设三年计划,推进村(社区)中儿童之家应建尽建;强化乡镇(街道)儿童福利队伍建设,优先安排村(社区)妇联主席或村(居)民委员会女性委员兼任儿童主任;加强留守儿童保护与服务,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为重点,夯实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救助保护机制。

(二)推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大力推进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打造群众满意的5A级婚姻登记机关。全面推广“互联网+婚姻服务”,持续加强婚姻登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优化婚姻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实现婚姻登记精细化、智慧化。深化和推进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扎实推进婚俗改革,加强婚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教育,提升专业队伍建设,探索离婚冷静期内对当事人开展婚姻危机干预的有效方法,引导群众营造幸福婚姻、建设美满家庭。

(三)深化绿色惠民殡葬改革。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杭州市萧山区殡葬设施专项规划修编(2021-2035年)》落地实施。出台《萧山区殡葬管理专项补助及惠民减免管理办法》,推动惠民殡葬基本服务增项扩面,实现遗体接运、冷藏、寄存、守灵、告别、火化、骨灰盒、入葬(骨灰存放)的8大项惠民殡葬基本服务全流程免费。普及骨灰存放室、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争取高端经营性陵园落地和大型骨灰存放室建设。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指导镇街级移风易俗馆(集中治丧点)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将丧事简办、文明绿色殡葬等要求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习。创新公墓长效机制,争取将公墓年检验审的先进做法形成机制在全省推广。深化群众身后“一件事”数字化改革,提升服务便捷化、专业化水平。持续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切实提高殡葬领域治理水平。

(四)稳妥有序开展区划地名工作。审慎稳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完善智慧边界管理平台建设,推进界线管理智能化。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提升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水平。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创新开展富有萧山特色的地名文化宣传活动,讲好萧山地名故事。

(五)提升水库移民融合发展水平。针对移民发展新阶段实际,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多村联建、抱团发展的资金集约管理形式不断推进移民抱团增收大项目落地,打通移民村长效稳定收益路径,建立移民收益共享机制,为移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长效输血机制,以集体创富带动移民融入,稳步实现移民共同富裕。加强移民后扶项目年度计划管理,提前谋划,整体布局,提升移民后扶项目质量。积极推进移民后扶项目转型,着力提升移民村抱团增收创富项目比例。强化项目全流程监管,做好年度资金审计、绩效管理,切实提高移民资金绩效,移民后扶项目审计覆盖率达100%,加强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重点检查的移民安置村社及属地镇街不少于50%。

七、以深化民政领域数智化改革为动力,高水平打造数智便民示范区

以优化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为动力,高水平打造数智便民示范区围绕民政主责主业,立足群众高频需求,着力打造数智民政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系统,有效形成政府主导、居民共享、社会参与的“智共体”。到2025年,全面构筑数智“大民政”格局,民政工作数字化率达到90%。

(一)构建数智民政“1+3+X”体系。搭建数智民政信息化系统,打造指挥、展示、服务3个中心,落地智慧养老、智慧殡葬、智慧社会组织、数智地名、“萧芽护”、“萧善行”、“萧行护”等X个应用场景,积极配合建设和使用省市统建系统与应用。建成数智民政驾驶舱及各应用场景驾驶舱,实现全系统“一屏掌控”、数据“一网打尽”、政令“一键智达”、监督“一览无余”。加强民政数据归集,推动省市区数据接轨、部门兼容互通、系统全面整合,增强数字分析、研判决策等综合功能,打造民政“数智大脑”。
    (二)推进多跨场景重大改革。以数字化改革重大需求、多跨场景应用、重大改革“三张清单”(全省多跨场景重大应用“一本帐”)为基础,聚焦群众和基层最关切的领域,精心打造多跨场景,迭代升级智慧养老(“安居守护一件事”等场景),建设智慧殡葬、智慧社会组织、数智地名、“萧芽护”、“萧善行”、“萧行护”等特色场景,探索开展具有民政特色的全程服务、联动服务、定制服务,让多跨场景成为群众“能用、会用、爱用”的幸福体验。
    (三)加强民政领域制度创新。聚焦民政领域重大数字化改革项目,着力推进民政服务和治理的流程再造、规则重塑、功能塑造、生态构建。按照整体智治的要求,从数据“主体、内容、制度、技术”四维度,制定数智民政标准规范,建立民政数字化工作规范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数智民政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八、保障措施

(一)创新机制。区民政局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救助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治理和社会事务、数智民政6个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全区民政系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紧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体系,进一步细化任务清单、工作举措和时间安排,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开展评估和通报,形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数字赋能。围绕数字技术全面支撑民政工作的要求,着力推进“减负担、增服务、促参与”的智慧民政建设,深化民政数源协同集成,以民政数字“驾驶舱”为龙头,推进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居民共享、社会参与的“智共体”。不断丰富、优化现有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养老、救助、社会组织、儿童、慈善和殡葬六大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努力使数字化改革引领民政民生“六大示范区”建设,为共同富裕建设保驾护航。推进民政领域全力规范、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能力。

(三)整合资源。按照系统集成、规范高效、共建共享原则,加大资金、场地、设施和人员力量的统筹力度,形成全区民政力量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中心转型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逐步整合慈善基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救助服务联合体等服务平台,统筹设置服务功能、配备场所设施和服务人员。从2022年开始,民政部门所有延伸到乡镇(街道)的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慈善组织和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等服务,原则上统一进驻社会工作站,不再单独新建服务场所。

(四)加大投入。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区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落实养老服务支持政策,确保区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按不低于55%的比例用于发展养老服务。综合运用资金引导、培育孵化、人才支持、精神奖励、共建共治等多种手段,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政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

本通知自2022年3月  日起施行。


附件:区民政系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政样板工作清单



萧山区民政系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政样板工作清单

目标

名称

目标内容

工作举措

主要指标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开展试点情况

一、高水平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

1低保标准、低边认定标准、低边生活补助和价格补贴标准全市域统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4000元/年以上。

2.推进村社级“慈善工作站”建设,覆盖率达50%以上。

3.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救助家庭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达到100%。


1.印发关于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的文件,统一全市域低保标准、低边认定标准、低边生活补助和价格补贴标准。稳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联动机制,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标准。

2.积极开展村社级“慈善工作站”建设,结合萧山区慈善工作发展纲要,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村社慈善工作站建设,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3.改革救助申请审批流程,通过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对接政务服务中台,实现困难群众14个救助和民生保障事项“一件事”集成办理,推广应用“幸福码”开展探访关爱、“幸福清单”送达等服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元/人、年)

13224

>11000

>13200

>13500

>14000


每个镇街平台建立村社级“慈善工作站”建设覆盖率(%)

10%

>20

>30

>40

>50

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救助家庭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

60

70

80

90

100

目标

名称

目标内容

工作举措

主要指标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开展试点情况

二、高水平打造幸福颐养示范区

全面打造形成“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实现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美好愿景。统筹城乡的多样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为全国提供公办养老、数智养老萧山样本。到2025年,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8人、拥有认知症照护床位达到20张,打造康养联合体不少于10个,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不少于500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5%。


1.统筹城乡,做强国企养老萧山样本。深化推进国企参与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和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实践,形成“两联四化”破“两难”萧山经验,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基本养老服务新布局。

2.整合资源,形成大社区养老新格局。根据《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有关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建标准,省厅社区养老机构布点新要求,结合亚运会城市有机更新和能级跃升,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新一轮布局、达标和提升改造,打造综合、整合、融合、可及的大社区养老新格局。

3.提升品质,加强养老综合照护服务能力。坚持共建共享,不断提高老年福祉水平,建立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制度。实现养老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实施养老人才培优计划,赋能农村养老,重点培养农村养老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多学科照护队伍。

4.多跨协同,率先实现养老数智转型。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探索,深度融入数字化改革大局,推动网络、平台、数据、场景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发挥最大效用。围绕整体智治加强系统谋划,率先完成“指标、政策、工作、评价”等四个体系构建,探索形成养老领域数智化改革的有效路径。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28人。

21

23

25

26

28


国家级试点:

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

省级试点:

个性化养老数据全省归集试验市县

市级试点: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试点;数字社会首轮“揭榜挂帅”中榜单位

养老护理员高级、技师级比例达到20%。

8

12

16

18

20

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认知障碍床位数20张。

_

10

17

19

20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不少于500张。

28

100

200

400

500

打造康养联合体不少于10个。

3

4

6

8

10

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达到65%。

55.93

60

62

63

65

智慧养老院不少于2家。

_

1

2

3

4

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不少于5个。

_

3

4

5

6

目标

名称

目标内容

工作举措

主要指标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开展试点情况

三、高水平打造活力慈善示范区

通过培育慈善多元主体、推动慈善活动创新、推进慈善融合发展、加强慈善监督管理和健全慈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

1.优先培育扶老济困、助医助残类慈善组织,重点培育社区服务类慈善组织,鼓励发展科教文体与环保等新兴领域的慈善组织。

2.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运用慈善信托方式参与慈善活动。鼓励有条件的镇街(村社)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会或创建慈善村社。

3.2021-2022年:宣传推广期,重点向社会宣传慈善法律法规知识和慈善理念。

4.2023-2024年:发展攻坚期,重点引导社会力量成立慈善组织。

5.2025年:冲刺收官区,对相关指标进行查漏补缺,确保完成指标。


慈善组织数量(家)

13

15

17

19

20


慈善信托数量(单)

1

2

3

4

5

慈善信托规模(万元)

20

30

50

80

130

目标名称

目标内容

工作举措

主要指标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开展试点情况

四、高水平打造和谐共治示范区

1.着力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居民会客厅,提升社区优质服务资源综合供给能力。

2.形成一批社区工作法和社区治理品牌,激发共建共享的内生活力。

3.探索一批数字赋能社区治理的社区,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转型升级。

4.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专业化。

5.每万常住人口持证社工专业人才达到16人。

6.不断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能力。


1.推进居民会客厅建设,指导各地以“居民会客厅”理念和标准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提升服务效能。

2.提炼社区工作法和社区治理品牌,加强宣传推广。

3.结合社区实际,加快社区数字治理。4.抓镇街社会工作站专业化,推进专业服务开展。

5.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专业化水平。

6.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发挥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作用,通过公益创投、购买服务、项目接洽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支持。

 

打造居民会客厅(个)

3

15

20

25

30

省级试点:

浙江省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


提炼一批社区工作法(个)

-

10

15

20

25

推出一批社区治理品牌(个)

-

10

15

20

25

推出一批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单位(家)

-

5

10

15

20

每万常住人口持证社工专业人才数(人)

8

10

12

14

16

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率(%)

80

85

85

90

95

3A以上等级的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比例(%)

50

65

75

80

85

目标名称

目标内容

工作举措

主要指标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开展试点情况

五、高水平打造暖心服务示范区

1.到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成国家5A级标准婚姻登记场地。

2.2021年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全市域统一。儿童之家服务全覆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实体化运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

3.到2025年移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所在县级行政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4.以创建省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为契机,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组织不保留骨灰节地生态安葬等活动,大力引导群众选择壁葬骨灰存放室,及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葬法。


1.             宣传移风易俗、婚事简办,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提升专业队伍建设,成立婚姻家庭协会。按照《婚姻登记机关登记评定标准》,加快推进场地硬件设施提升,改善登记场所环境,提升婚姻登记幸福指数。加强婚姻文化建设,营造婚姻登记处的婚姻文化氛围。

2.实施儿童之家建设三年计划,加快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步伐,在村(社区)中实现儿童之家应建尽建。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逐步转型成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实现未保机构全部实体化运行,落实10项救助保护职责。实施《杭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基本规范》,推进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明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职责和场地、人员、应急响应和经费保障要求,提升综合协调、个案处置、业务指导和事务办理能力。

3.加强移民后扶项目年度计划管理,提前谋划,整体布局,提升移民后扶项目质量。积极推进移民后扶项目转型,着力提升移民村抱团增收创富项目比例。强化项目全流程监管,做好年度资金审计、绩效管理,切实提高移民资金绩效,移民后扶项目审计覆盖率达100%,加强对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重点检查的移民安置村社及属地镇街不少于50%。

4.以创建省级节地生态葬示范点为契机,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组织不保留骨灰节地生态安葬等活动,大力引导群众选择壁葬、骨灰存放室,及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葬法。

成功创建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婚姻登记机关场地建设达国家5A级标准

80%

100%

-

-

-

国家级: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省级试点:

浙江省婚俗改革实验区


镇街基础型儿童之家服务覆盖率(%)

85

100

-

-

-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实体化运行

0

1

-

-

-

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成率(%)

100

-

-

-

-

支持移民增收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资金比例(%)

≥60%


≥60%


≥60%


≥60%


≥60%


节地生态安葬率(%)

70

75

80

85

90

节地生态安葬设施镇街覆盖率(%)

80

100

-

-

-

目标名称

目标内容

工作举措

主要指标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开展试点情况

六、高水平打造数智便民示范区

围绕民政主责主业,立足群众高频需求,着力打造数智民政信息化系统,有效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共享、社会参与的民政数字化体系。

1.成立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智慧民政项目建设工作专班,下设项目工作小组,制定《民政系统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紧扣时间表、任务图,实行专班化运作、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

2.以数字化改革大会、工作例会等为抓手,形成领导亲力亲为、责任分解落实、步调上下一致、业务条线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3.建立常态化督促落实机制,定期晾晒公布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核心业务梳理、场景应用开发、跨部门数据共享等重点问题,确保环环相扣、协同高效。

4.贯彻落实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对数字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积极配合建设和使用好省市统建信息化系统和应用。

5.加强与省市民政部门,区委改革办、区数据资源局、区发改局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同时,联动省市区相关单位,推动形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全面构筑“大民政”格局。

构建形成数智民政“1+3+X”体系,搭建信息化系统,打造指挥、展示、服务3个中心,落地智慧养老、智慧殡葬、智慧社会组织等X个应用场景,积极配合建设和使用省市统建系统和应用,民政工作数字化率达到90%。

夯实民政系统数字化改革基础,基本形成数据共享、数据归集工作机制。重点建设智慧养老、智慧办公、“五心”智慧殡葬、“五新”智慧社会组织四大应用场景。

建成数智民政驾驶舱及各应用场景驾驶舱。建立民政数字化工作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谋划建设“萧芽护”、“萧善行”、“萧行护”三大应用场景。

对现有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持续优化,根据群众需求和工作需求,不断丰富建设新场景。数据共享开放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民政业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建成数智民政信息化系统,对现有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持续优化,实现民政各应用场景互联互通。


基于业务流程再造数智民政信息化系统升级完善,民政工作数字化率达到90%。按照整体智治的要求,不断提升数智民政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省级试点:萧山区智慧殡葬信息化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